本文根据上海民族乐团顾昱先生的讲座《浅谈扩声环境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拾音技术》整理。
在多数情况下,民乐小乐队与民族管弦乐大乐队有着自然的声部平衡与细节展示,建声良好的音乐厅无需采用过多人工手段进行扩声;即使因配器及独特处理需要(如琴箫的空间与Delay)扩声也可通过常规近距离拾音(15至50cm)进行“补充式”扩声。然而在强扩声环境下(大剧院、体育馆、室外),民乐器处于糟糕电声学环境当中,或者在配器中带有较多打击乐(中国大鼓、大军鼓、花盆鼓等)、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斯、架子鼓)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民族器乐扩声工作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民族管弦乐队、乐器的音响:
1、弦乐(高胡、二胡、中胡),乐器演奏时在腿上,人体对声音的扩散影响非常大。胡琴高音过于紧张,音量小,且音域窄。高、二、中胡三件乐器的总音域加起来等于一把小提琴,而小提琴演奏是在肩上,声扩散基本不受人体影响。
2、弹拨乐,不是抱在怀里就是在琴架上,受前面乐手的影响,声扩散也不尽人意,使用更是混乱,不仅常规乐器的演奏与振动方式各有不同致使音质差异太大而难以相融,而且音区重叠,使不同的音质及乐器特点叠加在一起。人数最多的两件乐器不仅音质不融且音区重叠(琵琶仅比中阮高一个大二度)。不融合的音质相叠必然会削弱力度的质感及张力的表现。
3、管乐、打击乐,声扩散可能与西乐差不多。其中管乐三种主要乐器笛、唢呐、笙(笛膜、芦苇、簧片)各行其道。笛子、唢呐太过个性的音质问题,太不稳定的音准问题以及与其它声部的融合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笙是优秀且独特的乐队乐器,可惜没有被合理使用。
4、器乐制作过于追求材料及外观的奢华(小叶紫檀、烤漆)。
5、受温度、湿度环境因素改变较大,稳定性差(箜篌、古筝、扬琴易“跑弦”,竹笛从湿到干易开裂,中国大鼓、新疆手鼓潮湿不共振)。
民族器乐拾音原则:
原则一:不影响演奏的前提下,保证拾取振动的相位一致性;
原则二:以中低音为主,高音为辅的传声器放置原则;
原则三:保证音区的完整性、保证相位的一致性的效果处理原则。
近距离拾音一
在良好建声环境下补充式扩声的理想拾音方式,距离15cm~50cm不等,指向乐器表面或音孔。
问题:
1、回授前增益低(无声辐射孔乐器尤为突出,如琵琶)。
2、拾音距离难以把握,很近的拾音距离(5cm至10cm)很难捕捉声音全貌,演奏方式如发生移动(笙、二胡等),则问题更明显。
近距离拾音二
在民族管弦乐大乐队及含电声乐队配器中受到串音影响十分严重的乐器,例如:箜篌、竹笛等。
箜篌(竖琴)近距离拾音(李大康先生供图)
竹笛用动圈履带(超心型)传声器偏轴拾音避免后区唢呐、打击乐干扰。
如何寻找相对合适的近距离拾音位置及合适拾音器方法?
Step1:请演奏者演奏片段,要求含有动态较大的段落及炫技部分;
Step2:俯身单耳移动倾听,找寻较为平衡的拾音位置;
Step3:选择合适的传声器,指向性选择为心型、宽心型、超心型,换能方式选择为电容、动圈、动圈履带。
固定在谱台支架上的电容式传声器,用于较近距离地拾取声源
超近距离拾音
超近距离拾音距离为0cm至5cm,采用贴、挂、夹等方式将微型传声器固定在乐器上。
古琴的超近距离拾音(冀翔先生供图)
琵琶的超近距离拾音
二胡绑带及夹子超近距离拾音
全指头戴传声器竹笛超近距离拾音
优势:
1、较好的回授抑制能力。即使采用全指向微型传声器(无近讲效应),因拾音距离较近,回授几率(在良好的电声系统中)依然较低,适合中、强度扩声运用。
2、乐器演奏移动对拾音无影响。
3、隐藏性好,满足导演“不想看见喇叭,不想看见话筒,但声音一定得大”此类要求…
劣势:
1、音区捕捉相对近距离拾音较不完整,需依赖通道处理器,如均衡、压缩、多段压缩等。
2、指向性传声器在超近距离拾音时近讲效应十分明显,尤其在中低频段,表现极其不自然。
箫绑带超近距离拾音
中阮夹式微型话筒超近距离拾音
绑带传声器笙超近距离拾音(冀翔先生供图)
古筝的超近距离拾音
超近距离拾音通道处理器原则
均衡器:
1、多使用搁架均衡器,高通及低通滤波使用要“有度”,给hz以下10khz以上声音信息留一条“活路”。
2.利用Q值较小的均衡先“提升扫频”找到共振峰或音区明显多余处再衰减并增大精细Q值。
3.琵琶指甲声/中阮、大阮拨片声/吹管乐气口/弦乐蹭弦等“恼人”声多半为复合频率,请不用费时费力使用多个陷波均衡器,而转换思路改变拾音位置,偏轴拾取很重要!!!
4.中阮、大阮、低音笙、古筝等乐器可适当送入超低扬声器,声音更加松弛富有弹性。
压缩器:
1、部分民族器乐声辐射动态一致性较差,如二胡的内弦、外弦;高把位、低把位音量差异较大,倘若碰上糟糕乐手拿了一把糟糕乐器,5:1甚至6:1的压缩比请酌情大胆使用。
2、注意通道均衡器、压缩器插入点位置,如均衡器在压缩器插入点前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