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世界上出现一条很著名的线叫“起跑线”,为了赢在这条起跑线上,万千家长和孩子一道,投入到无休止的竞争中,相互角逐之场景近乎疯狂和惨烈。
一香港TVB电视台专题记录片《没有起跑线?》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疯狂”二字。孕妇妈妈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子宫里”,孕期里就四处为孩子寻找学前教育机构,拼尽全力为孩子抢学位,坚持给腹中胎儿听ABC广播进行胎教;每天上两个进击版幼稚园,至少学习6个小时,放学后再上四个兴趣班,晚上10点以后才能睡觉;幼稚园升小学,又是一个搏杀阶段,要想被名校录取,要练就十八般武艺,因为名校远比想让孩子进该校的家长少;顺利进入名校后,除了课业的压力山大,还要不停游走于各项竞赛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较量又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同时,家长之间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状态,孩子过生日要在高级酒店宴请同学,你家孩子学钢琴,我家孩子就要学竖琴;你家孩子学游泳,我家孩子就要学高尔夫;你家孩子学舞蹈,我家孩子就要学马术,总之,我家报的兴趣班就是要比你家的价格贵、上档次。
片中这么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在香港,有两件事不做,这辈子可以活得很潇洒:不要买房子,不要生小孩。买了房子,就会成为银行的奴隶;生了小孩,就会被社会绑架。”然而,普罗众生中,大多数人都很难潇洒起来,只能任由银行和社会绑架,无奈加入到“疯狂”大军中来。
二看了香港当前的教育生态,反观我们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教育,个中的万象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可谓费尽心机,穷尽财力,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名校。进入学校后,他们还不能松口气、歇歇脚,仍然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奔走于各教育培训机构,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在望子(女)成龙(凤)的路上走得更快,步子迈得更大。这不由让人想起今年热播剧《三十而已》,剧中女主角顾佳不顾一切、绞尽脑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国际幼儿园,既揭示当前一线城市拼爹拼妈拼孩子的教育现状,同时也反映当代家长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表现出的种种焦虑。
三深思起跑线背后的原因,这种近乎疯狂的现象,是社会环境、教育红利、家长期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把家长们推向残酷的角逐场,让人欲罢不能,然而又倍感无奈。一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催逼超负荷教育投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众多家长长期处于焦虑之中,被迫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来,甚至不惜透支自己也要投资教育。高考的战场、中考的分流、幼升小的战斗,场场都是硬仗,场场都轰轰烈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优势,家长要保证其受到优质的教育,进入好的幼儿园、进入优质的小学、进入优质初中、顺利升入重点高中、考入名牌大学。有的家长花了大把大把的钱,甚至从职场全身而退,又身披盔甲,手持弓矛,披荆斩棘,誓要在升学这条道上杀出一条血路来。正如前几年的都市生活剧《小别离》中,虎妈文洁对自己的儿子方一凡说的一段话那样耐人寻味,“你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的这辈子就完了。”可谓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无穷的家长焦虑刻画得淋漓尽致。二是既得的教育红利促使家长持续向教育发力。就拿人口近两千万的一线城市北京来说,各行各业的人才齐聚于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乘坐高考这趟列车来到了北京,在这里扎下了根,变成了新北京人,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此就告别了世代延袭下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这个群体自身享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巨大红利,他们深知这个红利意味着什么,当然也希望孩子能继续享用这个红利。此外,不同于老北京土著的是,新北京人普遍家底薄、根基浅。纵使你月入几万,一套房子足以让你整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瞬间清零,还要背上让你喘不过气的房贷。这部分家长为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更多的安全感,就要在北京把根子扎得更深,把基础打得更牢,竭力融入这座城市,因而,他们寄希望于孩子的教育,尽早进行规划,奋力展开拼杀。三是盲目的跟风攀比助推教育成本水涨船高。从一路高歌猛涨的学区房价格和火爆的培训机构,不难看出教育成本的极速增长。当今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教育的投资,且不说天价学区房,仅校外辅导这一项,就够家长们喋喋不休半天了。每逢寒暑假都是各类辅导班招生的旺季,工作人员会对家长实施轮番式轰炸,加之家长们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唯恐落于人后,就这样,家长在左右摇摆、难以招架的情况下,便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并且越报越高端,如马术、高尔夫、Python编程等。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儿童参与课外班日常化,课外班已成为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0%的儿童参与课外班,上学日五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4小时,周末两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2小时。每个儿童平均每年上课外班的花费为元,占家庭总收入的12.84%。俞敏洪曾说过: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毛病,叫做才能综合症。父母特别想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其实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面子。四“你不爱竞争,竞争还是会找到你。”就像这句广告语一样,竞争无处不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迎接挑战。然而,在这场起跑线之战中,教育心理学家吕畇侠认为,“会成功的人通常具备三个特质,一是中上程度的智商,二是对工作的投入感,三是创意。”在成功三要素中,并未专门提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特长。可见,所谓的起跑线并非真如家长们想象的那样清晰,其实,界定起跑线就应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应一概而论、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起跑线的设定要因人而异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尚且知道因材施教的道理,时至今日,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认知。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教育背景、所处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设定起跑线时,也要因人而异,结合实际。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不是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适合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去跑,有些孩子的特性是在开始时领头,但是有些孩子留在后边发力,开始时守在后面,到了半路才冲出来;如果孩子的特性是留后,在一开始就催迫他去跑,很可能跑到一半就溃败。正如免费补习机构创办人陈荭校长所说,“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必要提早,一旦被催促而过度提前,反而浪费了他那个年纪应该有的生活、乐趣。另外,不是每个小孩的成长特性都是适合一开始就出尽全力去跑。赢在起跑线上,未必赢在终点线。”过早、过度地透支孩子的精力,无异于揠苗助长,实不可取。
(二)在起跑线要赢出健全人格
如果家长非要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请把这条起跑线认真界定一番,可以在知礼守节、日常养成、自理能力等方面领跑。“以国际视野培养完整儿童”,我非常赞同大地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它从战略定位上突出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作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遵循。《弟子规》有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以极简的词句阐释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先做到孝、信、爱众、亲仁,才可以做学问。现如今,我们往往本末倒置,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学习,并在学习之初就加入到起跑线战斗中。用某节目主持人谭玉瑛的话说,“赢在起跑线是对的,但所谓赢的意思不是指琴棋书画或者十八般武艺,而是说要培养一个好的人格。”
(三)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输与赢
从《没有起跑线?》十项全能的小学生Tessa的学习、竞赛经历中看到,越优秀的小孩越怕输。用她自己的话说“你不进步,就是退步”“别人超过了你,你就是输了”,这样优秀的一个孩子,时刻被所谓“输”“赢”的乌云笼罩着,被这种激烈的竞争所绑架,不免让人心疼。往往我们最喜欢的朋友是“赢”,但其实,应该和“输”做朋友,和“输”一起,才能找到“赢”。或许,我们的孩子在起跑阶段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尝试经历苦痛和失败,不断地跌倒,不断地爬起,才能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输与赢、沉与浮。
(四)要努力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谓机关算尽,穷尽精力,最后折腾了大人,坑苦了孩子,得不偿失,后悔不已。我们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自由生长,而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凡事不要刻意和别人攀比,要多与自己比较。亲子教育专家吴纯甄在节目中说,“家长应该还给小朋友一个快乐的童年,多跟大自然相处,多做户外活动,在那个年纪就做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情,其他事情早晚都会懂的,不用紧张。”我们坚信,只要培养良好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终能看到最好的自己。
不仅如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决不能缺席,更不能过分的依赖于其他辅助的教育。如果能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坚持以家庭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教育为支撑,再结合其他辅助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是极为有利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放慢脚步,等一等还在拼命奔跑的孩子,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他们方向,在孩子无助的时候给他们力量,在孩子退却的时候给他们信心。
起跑线长按下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