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香港家长为了孩子“幼升小”,从怀孕开始准备。名校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要算好月份什么时候怀孕。爸爸为让孩子进好幼儿园,放弃自己工作去面试当校工。孩子的兴趣班也存在鄙视链,“别和学弹琴、游泳的做朋友”,因为“竖琴、高尔夫、骑马”才比较高级。
一胎没有给儿子准备早教的课程,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后来发现其他的家长孩子6个月就开始上“游戏班”了。孩子在一起时,大儿子比同龄孩子要落后,所有决定下一胎提早适应竞争,让二胎赢在子宫。
老公决定孩子太早上学可怜,但是妈妈觉得没学位更可怜,没学校收更可怜,不识字更可怜……
现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制造了很多竞争出来,就算家长和孩子不喜欢也无法改变现状,好学校的数量远比孩子们要少,想进名校从小学就要开始竞争。
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去心仪的学习,甚至有的爸爸去学校面试校工。
名校幼儿园甚至对孩子的出生月份都有限制,有些好的幼儿园只有1月份的宝宝,一年就收10个,为了生指定月份的宝宝,怀孕都要算好时间。
家长们也很无奈,想要孩子念好大学就要先念好中学,进好的中学就要好的小学、好的幼儿园……所以,一定要赢在子宫前。
读名校幼儿园的五岁半孩子,已经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普通话证书,已经掌握小学程度的拼音。
香港市民自己也说,想获得潇洒就不要做两件事,一是买房子,二是生孩子。买房子会被银行绑住,生孩子会被社会绑住。因为不管自己想怎样的自由,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和社会接轨的。
与妈妈们的打算不同,香港爸爸则比较佛系。
爸爸们认为疯狂的教育竞争是商家赚钱的陷阱,把家长们当傻瓜。小时候学习门门功课第一的孩子,长大不一定取得多高的成绩;成绩平平的孩子,以后也一样会成功,学校的成绩不能决定孩子以后的成就。赢在起跑线,是不是真的?
有人认为现在是把大人的竞争转移到小孩身上了,高尔夫、起码很多兴趣班可能是家长节衣缩食去供的,兴趣班已经有鄙视的门槛了,只和有高档课外活动的孩子做朋友、小孩子生日会办的像结婚一样豪华……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累?说补课班、好学校、起跑线,这些是为了孩子还是家长的面子?香港的现在会变成大陆的未来吗?
现实其实是真有钱的不累,因为想要的教育服务花钱就可以买到。没钱的也不累,因为就公立兜底一个选择。手里有点小钱又想买更好教育服务的人最累,不管攀比不攀比都挺累,除非放养。一共就那么点钱,还想着要怎么花才能给孩子最好的。
教养孩子真的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孩子在海边玩沙子和在垃圾堆烧垃圾的快乐一样,感觉不同的只是家长,你在给你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也是在重新认识自己。差不多到了四五十岁,自己一辈子该活成什么样子最高能到哪里自己已经很清楚了,孩子还有无限的可能可以去达到自己没办法达到的位置,所以拼命也想把最好的给孩子。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赢在起跑线是一句被大多数人追捧、看似真理的谬误。人生是一个长跑而不是短跑,任何阶段都会影响人的一生,离起跑线近的人在前期会比在后面的人容易很多,但后期赶超的会有很多,最后到终点时是先是后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