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鲁迅笔下的像小狗一样的动物“猹”、20余年不见踪迹的貉、“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近日,安吉县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发布,人们惊奇地发现,一些原本被认为已消失于原栖息地环境的“精灵”们,竟一直在安吉绿水青山的庇佑下与人类比邻而居。在国土面积仅占浙江1.78%的安吉,能找到全省近一半的野生动物种类。
这也是浙江首个县级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成果。耗时3年,回望这场调查,这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探索,更是一次特殊的生物多样性“体检”。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这场调查还试图呈现和探讨一个宏大的议题:在资源分配日益紧张的当下,分享同一片栖息地,人类该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
3年间,来自各领域的60余位野生动物专家,齐聚安吉,在绿水青山中寻找答案……
“神器”创造“奇遇”
用新技术探明“家底”
第一次看到疑似狗獾的影像照片时,红外相机组领队张芬耀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照片上的时间定格在年10月16日,眼前毛茸茸的动物状似小狗,只是腿更短。在民间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鲁迅先生笔下的“猹”。自年浙江省首次应用红外相机,这是第一次发现它的身影。
一石激起千层浪,经专家们集体认定,这是浙江省野生狗獾的首笔影像记录。而在“猹”出现的3个月前,同一片区域,一对母子野生貉也被镜头捕捉到,它们步伐散漫,神态悠闲。在此之前,野生貉也已经在浙江“失踪”了20多年。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离山区的人类聚居地只有一两公里,可以说是真正的比邻而居。
狗獾和貉一般在夜间或黄昏活动,所以即使在它们的活动区域,调查人员也很难发现它们。此次清晰的影像记录要归功于一项利器——红外相机。而与以往应用不同的是,此次调查是浙江首次以县为单位,大规模使用红外相机。30名成员组成的“红外相机分队”在1km×1km网格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系统抽样,布设了个红外相机。
“我们在每个网格中挑选动物常出没的兽道、水域等地布设相机,每半年收集一次数据。”张芬耀说,这种迷彩色、手掌大小的方盒子可以在野外24小时、无干扰地监测值守,动物经过时会触发红外设备自动感应拍照。3年时间,他们获取了有效照片张,还同步拍下了许多精彩的视频。画面中有黑麂突然蹦出来,白颈长尾雉在挠头、勺鸡在竹林间漫步觅食……
更多“第一次”在安吉上演。动物专家周佳俊牵头负责的安吉县历史上首次全域翼手目哺乳动物,即蝙蝠类调查,填补了陌生领域的调查空白。提起这些略显冷门的动物,他如数家珍。蝙蝠可分为洞穴型、家宅型和森林型,家宅型蝙蝠昼伏夜出,常常出没于村居老屋、祠堂等地,洞穴型蝙蝠则以天然洞穴和废弃矿洞等环境为家,两年多的时间,周佳俊寻遍了安吉的大小乡村,记录下了10种家宅型与洞穴型蝙蝠的大致分布范围。
走访伴随着奇遇。周佳俊的另一身份是微博科普“大V”,他曾在网上号召安吉本地人提供“目击”蝙蝠的线索。一位家住杭垓镇的女士发来私信,自家民居的杂物间中有蝙蝠长期安营扎寨。爬上3层阁楼的夹层,在房梁与砖瓦的缝隙间仔细寻找,共发现了30余只集群居住的蝙蝠,其中一大半是当年刚出生的幼崽,这成了蝙蝠的“育儿室”。这种名叫中华山蝠的蝙蝠不算稀有,但生性喜高,常躲在城市高楼夹层中,离巢后也喜爱高飞,难以观察采样,能如此近距离接触实属难得。
“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中出现蝙蝠会感到吃惊惧怕,实际上城市中蝙蝠的种类和数量远超我们想象。”在很多村庄,淳朴的村民们也早已习惯了与蝙蝠分享同一片屋檐。“其实与房梁上的燕子没什么不同。”这样的和谐共处其实一直存在。
而要寻找居无定所的森林型蝙蝠,则要靠一种“神器”。周佳俊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调查现场的视频,镜头前,一架2米多高的门架型装置被放在密林间的小道中央,“门架”中间看似中空,仔细观察却能看到一根根犹如竖琴琴弦的垂直透明丝线。密织的丝线组成一道“有缝隙的墙”,蝙蝠飞过时超声波大部分穿过空隙,这让蝙蝠不知道前方有障碍物,一头撞上便扑通跌入装置下的收集袋里。
这项装置有个形象的名字——竖琴网,运气好时一晚就能捕捉到十几只蝙蝠。在专业设备的帮助下,此次调查记录到的蝙蝠中,有8种是安吉县和湖州地区的首次记录。全县共发现了15种蝙蝠,超过了浙江已知蝙蝠种类的一半。“‘健康’的绿水青山需要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对‘冷门’生物的调查研究也将为其他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周佳俊说,了解蝙蝠的分布状况,将更有助于我们及时对蝙蝠相关的疫源疫病开展监测和防疫工作。与蝙蝠类似,这次调查还首次摸清了安吉县啮齿目动物(鼠类)、淡水鱼类的具体种类与分布状况。
“精灵”还是“肇事者”
爱与痛之间寻求共生
其实,野生动物调查安吉县也曾开展过,但那时仅限于自然保护区内。早在年,当时的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现更名为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开展过野生动植物调查,大体摸清了保护区内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但12.4平方公里的龙王山仅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65%,其海拔、地理位置、地貌等仅能代表安吉南部的典型小区域栖息地环境。“想要摸清全县家底,我们还需要低山、丘陵、平原、水域等更丰富的数据。”此次本底调查项目的总负责人、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首席动物专家刘宝权说,这也是此次调查的开创性之一。
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调查技术规程,多采用10km×10km网格进行野外调查,“网格”越大,“漏洞”越大,强度和精度的有限让其无法满足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要求。而安吉县作为全省试点,率先将网格缩小到1km×1km,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系统抽样开展调查。简而言之,这次的调查成果是由科研人员在3年时间里,跋山涉水,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调研难度、参与人数创新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举全县之力的调查。“这就像让你守护一个家,却连家里几口人都不清楚,‘照顾’就无从谈起。”谈起初衷,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胡可易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赋予了县级政府保护当地野生动物和其栖息地的义务。但在不知“家底”的情况下,所谓保护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在民间,“照顾”的另一面是不断加剧的人兽矛盾。野猪、白鹭等是最常见的“肇事者”。“你没办法预料野猪下一次攻击是什么时候,不分早晚不分季节,防不胜防,只看它们的心情。”安吉县香榧种植户老陈不堪其扰,野猪喜欢拱食香榧的根部,被“扫荡”过的香榧树或倾倒或死亡。因为被反复攻击,老陈忍痛放弃了一片20多亩已开始挂果的香榧林。前期调研显示,安吉80%乡镇的经济作物遭受过野猪攻击。当地急需开展以野猪为代表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