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积蓄并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在沈阳音乐学院三好校区第五教学楼,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沈阳音乐学院民族乐器陈列馆(以下简称“民乐馆”)就在这里……
镇馆之宝双排弦踏板式
全转调箜篌
一进入博物馆,记者就看到民乐馆中央有一架类似竖琴的乐器。
民乐馆馆长高萍介绍说:“这可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排弦踏板式全转调箜篌。”
记者了解到,箜篌是一种古代乐器,曾经出现在敦煌壁画上,由于多种原因,这种乐器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这架双排弦踏板式全转调箜篌是由古代箜篌改良而来,又区别古代箜篌的全新乐器。它是带着古风遗韵,又具有创新性的大型中国弹拨乐器。年,我院赵广运教授在总结前辈箜篌制作的经验上,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双排弦踏板式全转调箜篌’,该项成果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奖,并获得国家专利。”高萍对记者说。
最神秘的乐器无名石琴
在民乐馆中,记者看到好多不知道名字的民族乐器。“自年11月开馆以来,我们接待了国内外来宾余人次,有高等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有来自德国、瑞士、阿尔巴尼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文化使者。到访宾朋,无不对这里的中国民族乐器赞叹、称奇。”高萍介绍。
记者在民乐馆的一角,看见一个标明为“无名石琴”的乐器。
民乐馆讲解老师王营颖说:“石琴,响石制作,五声音阶排序,声音清脆悦耳。这个石琴是民间收购而来,上刻‘雍正’二字,下雕有龙凤图案,并刻有‘龙凤呈祥’四字。此琴史书无记载,制作年代有待考证。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年3月,广东肇庆发现一件制作年代及形制与之几近相同的石琴。广东的石琴左侧高音部分用篆书刻有‘石音可谱人间曲,琴调灵弹世上歌’诗句,右侧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正面雕刻了龙在上、凤在下的龙凤呈祥图案。广东的石琴收藏者称是其传家宝,石琴的原配木架因年代久远已经腐烂。我们也希望了解石琴历史和资料的朋友,能够帮助我们解开‘无名石琴’的身世。”
最古老的乐器跨越千年的埙
“展中国乐器之风采,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气派。”这是沈阳音乐学院兴建民乐馆的初衷。
在参观中,记者还看见了有一个专门展架,上面陈列着体如卵、形多孔的一种乐器。
王营颖说:“这种乐器叫埙,它是诞生在数千年前的一种中国古老乐器。中国古代乐器有‘八音’,埙占‘八音’之土,即用土烧制而成。埙从原始狩猎工具发展成为吹奏乐器,学界认为它有年左右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其在战国时期就用于宫廷祭祀活动,秦汉之后成为宫廷雅乐乐器。”
据了解,埙从唐代后开始走“下坡路”,因为那时有能演奏更为复杂乐曲的乐器传入,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趋于复杂多变,埙的“没落”几乎不可避免。
“历史上,埙的音孔从一个、三个、五个等不断扩增。现在我们展出的埙有八孔、九孔甚至十孔,可以演奏出更宽音域的作品。这些埙都是由我们沈阳音乐学院制作的。现在,埙受到不少外国音乐家的喜爱,它只要一出音就可以把人的心灵抓住。”王营颖介绍。
最高的乐器大唢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件乐器背后,都有中国深厚的文化。
其中,一件高达2米的大唢呐最吸引记者的注意力。
高萍说:“这个大唢呐是苗族民间的一种吹奏乐器,它又称梭拉、赛豁、罗列、亮巴,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省。常用于民间吹打乐中,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大唢呐是清代苗族艺人在普通唢呐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管哨用野麦子的麦秆制成,管身用当地一种空心木制成,喇叭口较大,采用当地一种山棘子树干制成。有外国专家专门过来考察这个乐器,他们认为这个乐器太不可思议了。”
高萍说:“历经一年多的筹备,我馆收集了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各民族乐器种,近件。其中有仿古代乐器,有现代乐器;有宫廷乐器,有民间乐器还有宗教乐器。虽数量不多、品种不全,但仍可从中窥见中国乐器文化之一斑。”
帅正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杨博、李浩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许微微
沈阳音乐学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