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老北京文化野蛮人与原始乐舞

来源:竖琴 时间:2023/4/25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蒙昧时代(相当于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有了音乐意识,重庆市奉节县发现了距今十四万年的由钟乳石加工制作而成的“石哨”,在今日之德国也发现了三万五千年前的“骨笛”;野蛮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至金属器时代的初期),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乐器实物反映了人类较为普遍的音乐活动,说明人类的多数肯定已与音乐相伴;至于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其始点)的音乐,或可见之于文献,或可考证于实物,乃已属于信史的范畴。

人们感兴趣的是,文字出现之前的“野蛮人”的音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从音乐形态的角度而言, 翔鹏提出了一个 论断:“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①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同时,音乐艺术的起源之始便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可能从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中演化而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歌、舞、乐同源。因此,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乃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这种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形式在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葛天氏之乐》到《大夏》《大濩》乃至《大武》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色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可以从我国先秦典籍中存在着“乐”和“音乐”两个不同的名词概念得以证明。前者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用得相当普遍,如“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易经·豫》),“帝曰:‘夔,命汝典乐”(《书经·舜典》),“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等等,都包含着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

后者则首见于《吕氏春秋》一书,如“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凡音乐,通乎 而风乎俗者也”等,是指由乐音组成的、与现代意义相通的音乐。我国最早的音乐形态,便是由“乐”这一概念表示的,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于一体的原始乐舞。音乐的这种早期形式,世界上是相通的。“音乐在文化的 阶段上显见得跟舞蹈、诗歌结连得极密切,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在原始部落间很少见。”他们从来没有歌而不舞的时候,也可以反转来说从来没有舞而不歌的,所以他们可以用同一字样来称呼两者。据说古希腊的歌、舞、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

酒神(Dionysus)是繁殖的象征。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各种乐器。因此,类早期的艺术都是三位一体的,这似乎是共同的发展规律。合,同,甲幢一星坐现今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在社会形态上遗留着不少母系氏族的痕迹,他们的音乐形态对于我们研究远古音乐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最 的澳洲土人“考劳伯芮舞”,这种舞通常在月夜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树林中个空场上,场中烧着一大堆火,妇女们裸体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盖上绑着一块袋鼠皮,指挥者站在她们中间,手持两条棍棒,只要他用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走到场里跳舞。这时指挥者一面敲击棒打出节奏,一面歌唱一种曲调,声调高低恰与跳舞节奏快慢相应。

妇女们不参加跳舞,只起一种类似乐队的作用。她们一面敲上的袋鼠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她们所唱的歌词字句往往颠倒错乱,不成文法,也没有什么含义,她们自己对歌词也不能解释。歌词的 作用在应和跳舞节奏,意义并不重要。④这是记录土著部族原始乐舞的一个实例。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年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这是出土文物中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图1)。陶盆上的舞蹈图位于内壁上部,共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牵手而舞。每组之间以曲线花纹相隔,下有四道平行带纹,表示地面。

如果在盆中注入水,就会出现跳舞人在泉边、池旁、林木花丛中婆娑歌舞的景况,并且舞者与池中的倒影相映成趣,体现了“野蛮人”富于想像的精巧构思。画中舞蹈者服饰划一,动作相当整齐,头饰和尾饰的摆向也很一致,说明舞蹈有着统一的韵律节奏。每组边旁两人的外侧手臂都画成两条线,表示摆动的样子。这种手牵着手、整齐踏舞的形象,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造型优美的群舞形式。从彩陶盆上舞人摆弄着“尾巴”舞蹈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那些以狩猎为主的氏族,在乐舞和祭祀活动中把自己扮成狩猎对象或本氏族图腾的情景,仿佛再现了文献中记述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场面。这一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它的真实年代距今五千年左右。

从音乐考古领域来说,这一舞蹈纹彩陶盆为探索我国原始时期的乐舞提供了十分罕见的形象资料。此外,青海西宁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陶盆内壁绘有两组舞蹈者,一组十一人,一组十三人,其下身舞裙为圆形,手拉手,踏地而舞,舞姿生动传神。在甘肃河西走廊嘉峪关市北15公里黑山峡谷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岩刻画,有各种动物图像及狩猎图放牧图、舞蹈图、操练图等。②这些考古发现的材料证实了原始乐舞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普遍而真实的存在状况。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乃是野蛮时代的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这一艺术形式在文明时代仍然有着相当持久的延续。自然,最初它只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歌舞艺术。正如达尔文所说,大多数野蛮人的音乐都是令人讨厌的,他所指的便是原始乐舞那种狂热、粗拙的面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