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契合

来源:竖琴 时间:2025/5/2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哼出一两首自己最爱的歌。喜欢它的原因或是因为音乐创作者,或是音乐沁人心脾的旋律,亦或是歌曲的歌词,总之喜欢它是因为有那么一个契合点。音乐同样也是创作的助手,是灵感的缪斯,也是夜深人静睡不着时,最好的安慰。那么,作家们在写作时,又爱听什么音乐呢?鲁迅先生理科生,小时候就不怎么爱听音乐。后来好不容易写了个《社戏》,里面没提几句“咿咿呀呀”的戏的事,讲的全是挖蚯蚓煮豆子这些事。不过他对音乐的赞颂,少见地留给了俄国歌剧团:“他们舞蹈了,歌唱了,美妙而且诚实的,而且勇猛的。”“倘使我是一个歌人,我怕要收藏了我的竖琴,沉默了我的歌声罢。倘不然,我就要唱我的反抗之歌。”嗯,不愧是先生,连赞美都透露着刚强。木心曾经说:“我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在《文学回忆录》里,他提到了不少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斯特劳斯、德彪西等......但木心最喜欢的,还是贝多芬,甚至在他葬礼上,用的都是贝多芬《第号四重奏》第三乐章。余华也偏好古典乐,还专门写了一本音乐札记《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在书中,他说,音乐开始影响我的写作了,确切的说法是我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我开始思考巴托克的方法和梅西安的方法,在他们的作品里,我可以更为直接地去理解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接着一路向前,抵达时间的深处,路过贝多芬和莫扎特,路过亨德尔和蒙特威尔第,来到了巴赫的门口。从巴赫开始,我的理解又走了回来。张爱玲曾说,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不是浪漫派的贝多芬或萧邦,却是较早的巴赫。巴赫的曲子并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也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却又得心应手。她也爱爵士,她说,一般的爵士乐,听多了使人觉得昏昏沉沉,像是起来得太晚了,太阳黄黄的,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没有气力,也没有胃口,没头没脑。那显着的摇摆的节拍,像给人捶腿似的,却是非常舒服的。“有些美国乡村歌曲和外国流行歌曲,还是喜欢(比如不知哪国的一个叫娜娜的女歌手,和另一个忘记是哪国的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也仅仅是爱听,说不出个道理来。”“古典音乐呢?也不懂,但多数都爱听,不知道为什么爱听,听时常能沉进去,但记不住曲名、作者、演唱演奏者和指挥者,百分九十九的时候能把各种曲子听串(记串)。”村上春树热爱爵士乐,不光跟太太开了爵士咖啡馆,还写了颇具专业性的《爵士乐群英谱》:“我从爵士乐中体会到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文学层面上讲,只要你的词句与节奏结合起来时,能做到通顺自然、优美动听,你就成功了一大半”。村上当年第一次跟石黑一雄见面的时候,送了大西顺子的专辑《NeverLetMeGo》给对方,这本专辑的名字后来被石黑用在了小说上。据说,伊坂幸太郎创作《金色梦乡》的灵感,主要来自肯尼迪遇刺,和披头士的歌《GoldenSlumber》。那是逃亡的时候,主人公的内心慰藉。《死神的精确度》里的死神,《蚱蜢》的男主人公,也都是披头士狂热粉。除了伊坂,东野圭吾、村上龙、岛田庄司,都是披头士的粉丝。罗琳在一次采访中说,写作的时候,一般听古典音乐,因为写作的时候听人声太容易分神了。她在构思《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最常听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么看来,四舍五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哈利·波特的胎教音乐哇!不用多说,鲍勃·迪伦当然喜欢听自己的民谣。他说,民谣是一个更为辉煌的现实。它超越了人们所能理解的尺度。如果它呼唤你,你将消失掉,被它吸收进去。鲍勃·迪伦对它坚信不疑,并为它歌唱。它是如此真实,比生命本身还要真实。这是被放大的生命。“民谣是我生存需要的全部”。石黑一雄13岁买了第一张唱片,是鲍勃·迪伦的专辑,从此变身迪伦大爷的脑残粉。他背着吉他浪迹美国,哦,还留着长头发。他给唱片公司寄过无数demo,并且被无数次拒绝后,石黑一雄死了当音乐家的心,开始转行写作。在一次采访中,石黑一雄中盛赞了爵士女歌手史塔西·肯特,结果史塔西真的找来请他帮忙填词,创作了提名格莱美的《BreakfastontheMorningTram》。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