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趣导美学作为艺术家的鲁迅,你还认识吗

来源:竖琴 时间:2023/2/18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文学大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鲜少有人了解,他也是一位资深的艺术研究者。

幼年启蒙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

在远房的叔祖处他见到有绘图的书籍后就念念不忘。

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就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美术的兴趣。

《山海经》

在《山海经》里许多形象奇特、性格迥异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小鲁迅,其中没有脑袋而勇武异常的“刑天”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给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灵感。

《山海经》中的“刑天”

作为小三岁的胞弟周作人对鲁迅小时候这方面的表现有着更近距离的观察,以下是周作人的两段回忆:

“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这时却真正感到了绘画的兴味,开始来细心影写这些绣像。.....鲁迅买了这明公纸来,一张张的描写,像赞的字也照样写下来,……”。

青年鲁迅

随着鲁迅读书不断增多,描摹的画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少年鲁迅对于美术爱好完全是出于天性,虽成长在书香门第之家,但那个时候他对于美术的喜好却超过了文学,给少年鲁迅带来无穷的乐趣。

奋进时期

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一开始是学习开采矿产,后了解到日本明治维新跨入现代国家是与引进西医密切相关的,从而萌发通过学习西医,一面救死扶伤,另一面,以此启蒙国人,振兴中华。

但由于见到当时国人的麻木状态,觉得治疗人民的精神上的麻木症是比治疗他们的疾病更为紧要,于是有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鲁迅弃医从文。

走上“治文学和美术”的道路的鲁迅,始终将文学和美术相结合。

早在日本东京筹办平生第一份杂志《新生》时,就开始将文学和美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第一期杂志封面上鲁迅选定英国19世纪画家华兹的油画《希望》作为插图,画面上是一位蒙着眼睛的姑娘,抱着一张只剩下一根琴弦在震动的竖琴,屈腿坐在地球仪上。

英国画家华兹的油画作品《希望》

这幅画的主题是:希望不是期望,它从那仅有的琴弦上奏出的美妙的音乐——寓意着让积弱积贫、仅存一息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生命。

年编辑《域外小说集》的时候,封面装帧选用的就是一幅木刻。

《域外小说集》封面木刻画

年到了上海,鲁迅根据自己的收藏,出版了《朝华旬刊》、《艺苑朝华》五辑等,其中近一半是介绍近代英、法、美、意、瑞典、日本、苏联的创作版画。

其实,中国是版画的故乡和摇篮,并在14世纪传播到欧洲。

发现于敦煌的《金刚经扉页·祇树给孤独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木刻版画,比欧洲最早的木刻版画《普洛塔木版》要早年。

《金刚经扉页·祇树给孤独园》

对西方的创作版画,鲁迅自有他作为文学家从艺术角度上的判断,认为可更有效地传播优秀文学作品,扩大文学作品影响力,满足文学创作的需要。

为区别于中国原有的古代版画,这种版画被称作新兴版画,新兴版画概念蕴含着新的、复兴中国版画的意思。

长久以来,鲁迅对于木刻版画的推广推动的初心不改,他大量购买美术图书,乐此不疲地收集着不为国内美术界重视的现代创作版画作品,广泛观览世界优秀的版画作品,这些既是鲁迅的爱好,也是鲁迅有意识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发展作准备。

《觉醒年代》中研究篆刻的鲁迅

鲁迅在文坛上的声望,让许多文艺青年所敬仰,随着左翼作家联盟、左翼美术家联盟的相继成立和开展活动,文艺青年更有机会亲炙鲁迅的教诲,鲁迅也更感受到青年对进步文艺追求的渴望。

当时木刻在中国被一些“艺术大师”所不屑。创作版画尽管在西方已经蓬勃发展,但中国国内美术界却一无所知,美术学校不设这门课,更没有专门的版画老师授课。

鲁迅不忍看到这批青年在黑暗中摸索,于是,在年8月17日至22日,邀请了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弟弟内山嘉吉来授课,并自己亲自担任讲课翻译,拿出珍藏的木刻原拓作为教材,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班,培养了第一批中国新兴木刻家,洒下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

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如今的内山书店旧址

鲁迅的艺术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我们都读过,

但他的画和设计作品你见过吗?

鲁迅为《朝花夕拾》设计的插图鲁迅为报刊创刊而作画一幅鲁迅的印章作品鲁迅的印章作品鲁迅临摹的明器图鲁迅所作《呐喊》的封面受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设计校徽该校徽自年一直沿用至今《觉醒年代》中鲁迅背后的校徽鲁迅设计的广告鲁迅的众多书籍封面设计

小结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知识分子学贯中西,寻找着救国良方。

鲁迅先生以其特有的学识背景和爱国情怀,将“篆刻作品”与“白话小说”带给了世人,为新文化运动吹来了一股强烈的旋风,尤其是其文学上的造诣,堪称新文学的典范。

距离年至今,恰逢周年,这是一纸回顾起来荡气回肠、宏伟壮大的诗篇,而鲁迅先生,正是其中认真书写过的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