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教师们与指挥、乐团合影1月6日晚,“天使告诉我”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抗疫主题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在目前国内多地疫情出现反复的情况下,这样一场音乐会不仅让人们怀抱希望、坚定信念,也是一次对普通观众的交响乐普及。体现作曲家的担当年3月,受疫情影响,中国音乐学院以网络授课的形式开课。原本应该热闹的校园,冷冷清清,但学院的工作没有停摆。中国音乐学院组织教师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以作品为武器,参与到与疫情抗争的队伍中。作曲系教授刘青、阮昆申、金平、朱琳、王非及青年教师王东旭等六位教师从不同视角创作了交响乐作品《家园》《二月的阳光》《短歌》《背影》《升·腾》《待云雾散去》。年4月6日,六部新作品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完成首演。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介绍,“首演时,正是我们取得抗‘疫’工作阶段性胜利的时刻。这些作品,通过音符展示了年初作曲家们对医务人员、科研人员、普通百姓等所有一线抗‘疫’者的牵挂与敬意。首演时,校内很多师生都来听了这场音乐会,这些作品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于是我们希望把这样一场由指挥家执棒职业乐团的音乐会带到社会中去,让经过反复打磨的作品接受社会的检验。”今年1月6日晚,在指挥家张艺的执棒下,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共同演绎了这些作品。音乐会现场观众大多是北京各个高校的师生,如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缨表示,“现在,西安、河南、天津多地都正处在疫情之中,我们也希望这样一场音乐会能够为这些地区加油打气。”一听便懂的交响乐作品第一首作品是王非的《升·腾》。作品如同序言,为整场音乐会起到一个综述、汇总的效果。“升”表现了一种向上的张力和能量,“腾”表现了一种向前的动力和力量。整部作品气势恢宏、明亮,展现了一片光明的未来。王东旭的作品《待云雾散去》,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年的1月。音乐的情绪未知、不可预测,但又稳中有序。管乐与弦乐的中低声部低沉、厚重,就像压在人们肩上的重担一样,而小提琴声部展现出的坚韧、不弃,像是与困难抗衡。竖琴带来如同秒针走动的声音、节奏,之后音乐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多的力量汇总在一起,预示着一切终将过去,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刘青的作品《家园》中有两个情感线索,一个是悲伤,一个是勇气。大鼓的加入让人振奋,管乐奏响前进的号角。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三支长笛演奏出不确定的音高,声音宛如哭泣声、哀嚎声,是那样的悲凉,让人心碎。中提琴独奏,诉说着疫情之下,每个人的不易。坚定的大鼓再次响起,与定音鼓的节奏低音变得越来越有力,犹如迈着坚定的步伐,无论多么艰难都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扛过去。刘青希望,把这部作品献给每一个保卫家园的人,无论是在一线参与阻击疫情的工作者,还是在家配合防疫的人们,都是在捍卫家园。音乐会下半场的第一部作品,是朱琳的《背影》。“在年春天,我就想要写一部作品,向医务工作者们致敬。”在创作时,朱琳运用了巴赫的签名动机,将巴赫英文名字Bach翻译成降si、la、do、还原si,象形的小二度形成一种叹息,带着一种悲悯的情绪。这个动机作为核心素材出现在不同段落中。作品在一声巨响中开始,不协和音程营造出不安、紧张的氛围,中提琴声部缓缓引出各种交织在一起的情绪,有绝望的、悲悯的、带有希望的、坚韧抗争的。整部作品的音乐形象如同两军战前对阵,一面是病毒,一面是医护工作者。“而我们就站在他们身后,看到的是他们坚定的背影。”朱琳说。用音乐看到希望致敬医务工作者的《背影》之后,是三首带来希望与光明的作品。金平的《短歌》,如同阳光照进心房,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金平认为,“当生存考验来临,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焦虑时,我们需要理解和安慰,音乐就是最能够传递温暖的媒介。”当观众还沉浸在上一首作品的温暖情绪中时,合唱团出现在舞台二层左右观众席间,带来阮昆申为混声合唱团与交响乐队而作的《二月的阳光》。整部作品中,合唱团没有具体的歌词,只在乐队情绪高涨的时候,通过“啊”字众和,展现万众一心的力量。音乐如同穿透乌云的阳光,带来光明。最后一部作品是交响合唱《天使告诉我》,由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作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作曲。这部作品采用浪漫派时期的创作手法,既有独特的作曲技法,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歌词以“我”与“白衣天使”之间的对话展开,赞颂“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纪晨文/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