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咖啡,安逸、悠闲是这个城市的一种基调,只是也正如咖啡所呈现的:浓郁的香甜中带有一丝苦涩,这里也包含了太多深刻的东西。
在都柏林严格来说只呆了“一个昼夜”,不过就好比《尤利西斯》中所写的“漫长一天”,这一天所见到的比有些呆了好长时间的地方还要复杂——
《尤利西斯》这本书我并没有读过(也许今后我会找来这本书读读看),不过大致的内容梗概我还是知道的,在6月16日的”漫长一天“里,一个都柏林普通市民一天下来的“奇遇”,而且我也知道这本小说里出现了很多如今还依然可以在都柏林找到的地名。至少在我到达都柏林的第一个夜晚,是的,我想应该是晚上23点?从火车站一出来所到达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在小说中出现过的海关大楼。
我很喜欢在都柏林期间居住的青年旅社的名字——TimeHostel,时间总是给人一种很珍贵的感觉,至少从小学到的那些谚语和名人名言都是这么说的,不过在都柏林,这个东西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这里,以前我的一种时间概念全部消失了,有时候总觉得自己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好歹也会花半个小时吧,但没想到最后却只过了5分钟而已。在这里,一天真的会很“漫长”。
夜晚的都柏林街道,宁静的让人沉醉上午10点——
我觉得我是被欧洲人的“懒惰”的作息时间影响到了,既然不用上学不用工作,出去玩起那么早干什么呢?于是捡了这么个时间再出去也不算什么意外了,我甚至觉得我还可以起得更晚点,因为在我离开房间时同房还有好多人依然躺在床上呢(当然大部分是因为前一天到酒吧里喝醉了,后话)。
我住的这青旅就在三一学院的对面,所以这个大学自然就成为了我的第一个目的地,但是这也是最让我失望的一个地方,当然原因在我自己,谁要我非要在寒假期间来呢,学院里最值得参观的老图书馆和凯尔经都没有开放参观,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这话有一半夸张一半真实:屋子没漏,但雨是有的。
好在在学院附近的GraftonStreet还挺不错,当地华人喜欢叫它“寡妇街”,音译过来确实是挺像的。这估计是都柏林最商业化的地方了,不过还是有很多挺有个性的小店的,而且这条街上有好多街头艺人弹唱,不得不佩服在冬天早晨下雨的时候他们还能如此坚持。其中有一个人唱得真的好厉害,那会儿挺想买一张他自己浇灌的CD,殊不知被告知已经被抢光了,看来他已经“小有名气”了啊。
都柏林三一学院“寡妇街”上午11点——
我不记得我是怎么从寡妇街穿到圣斯蒂芬斯公园的了,好像这条街的终点就是这个公园?其实圣斯蒂芬斯公园并没有太多好看的,很幽静却又给人带来一丝颓废的地方,这会儿雨下小了些,公园里面没有太多人,几只天鹅带着几只鸭子在湖里面游荡,还有一种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鸟。当然了,这个公园我并没有久待,公园中心我似乎也并没去到,只是我的兴趣不在于此,所以也不必花太多时间在这个公园里了,只当到此一游吧,当然我也明白不要在公园的某棵树上刻上“到此一游”这类,虽然我看到了某国(至少不是亚洲的)游客当时正在做此事。
圣斯蒂芬斯公园从圣斯蒂芬斯公园往西走不远就到了圣帕特里克教堂了,好像这个教堂在爱尔兰的地位就像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的地位一样,埋葬了很多爱尔兰名人。圣帕特里克教堂前面有一个大广场,和教堂融合在一起感觉挺和谐的,而在广场的一角有一堵名人墙,这堵墙上刻画的都是爱尔兰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爱尔兰文学在世界上非常有地位,至少现在说得出名字的文学家就包括乔纳斯、萧伯纳、贝克特、斯威夫特,而文学作品里,除了我说的《尤利西斯》,还有《等待戈多》和《格列佛游记》,至少后两本我都曾经拜读过。
圣帕特里克教堂中午——
这会儿还丝毫感觉不到饿,我的旅行总是这样的,之前标准的饮食作息总是会被彻底打乱,既然不饿的话就继续吧。这会儿我到了都柏林城堡,这名字听起来真够威风的,不过走进去一看感觉也“不过如此”啦,气派自不用说,不然也叫不起城堡这个名字,而且这个城堡在建筑上也确实够宏伟,可以被称为一个“小城”了。只是由于有了类似风格的葡萄牙辛特拉的pena宫在先,都柏林城堡还是有些被比下去了。
这个城堡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后面的大花园,这个花园可以说把所有风格的欧洲花园都包含了一点,比如篱笆造成的迷宫,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小型喷泉,当然还有花园正中心一个包含了似乎是一个图腾的大广场。
都柏林城堡不知道自己又在周围饶了多久,总之我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另一个景点——圣三位一体教堂(我更喜欢叫这个名字,事实上更多人是叫它“基督新教大教堂”),来到这个教堂的时候自己真的很走运,那会儿雨停了,天空刚刚放晴,于是天空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而这道彩虹恰好跨过了整个教堂的屋顶,就好像迪斯尼的那个经典标志一样!
基督新教大教堂中午1点——
“赶完”一些景点,可以稍微“迷路”一下了,这次选择迷路的地方是都柏林的自由区,“自由区”这名字来的真够讽刺的,事实上这里生活的人应该说都不怎么“自由”,这片区域里生活的很多是一些底层人物,比如附近健力士黑啤酒厂的工人,或者干脆就是一些整天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不过也是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比较原始的都柏林,事实上如今的都柏林很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改造来的,而在这之前,整个都柏林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诙谐乃至颓废的感觉:失业人群众多,生活压力巨大,而当年的都柏林市民也因为这种生活节奏变得有些无奈和焦躁。
说起这些,其实我也是在小说里看到的,这里要说的就是塔娜法兰奇的小说《带我回去》,其实这是一篇悬疑小说,但整个故事的背景瞄准了都柏林,尤其是这片自由区里的市井生活。琐碎、灰暗、幻灭,这是爱尔兰文学的几个代表风格,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甚至没有可能结局,但就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爱尔兰,发生在都柏林,使得这个故事也变得更加深刻了。
都柏林“自由区”中午2点——
这会儿大部分人都去参观健力士酒厂去了,不过我可对这个不感兴趣,继续往西走吧,走着走着就走到城市边缘了,从Heuston火车站穿过了利菲河,对面就是号称“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凤凰公园,这个点通常是一个地方最热,冬天应该说是最暖和的时候,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之下,整个公园有一种平时估计看不出来的美感。这会儿也是我在暴走了四个小时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坐下来享受了一下。
凤凰公园在已经彻底没有了时间概念的情况下,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几点离开的凤凰公园了,只记得那会儿天色有一点暗下去了,于是我沿着利菲河边开始往回走,利菲河算是都柏林的“母亲河”了,整个都柏林应该说就是沿着这条河展开的。在这条河上也跨越了各式各样的桥梁,有古典感觉的,也有现代感十足的,这里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座桥是一个白色的现代桥,这座桥被做成了竖琴的样子,要知道竖琴实际上就是爱尔兰的国徽,可见这个乐器是有多么重要,而这座桥的名字则是以爱尔兰文学家贝克特命名的。
利菲河下午4点——
在还没有天黑之前,我终于来到了一般大多游客开始都柏林一日游的地方O’Connell大街,这条街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根直耸入天的“大柱子”,这根柱子算是都柏林的地标了。不过在这大柱子的一旁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比如大柱子前后都有很多人物的塑像,这些人物说实话我一个都不认识,不过那些动作却让我印象深刻,听说这些雕像中的人都是当年为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而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
O’Connell大街晚上10点——
暴走了一个白天后,知趣地回到了青旅的床上补了一觉,晚上十点的时候才又一次出门。至于这会儿要做的就是看看爱尔兰人的夜生活了。这一块儿的最著名的就是TempleBar一带,四周酒吧林立,到了晚上,整个地区各个酒吧里都放着爱尔兰经典的“酒吧歌曲”,这就是爱尔兰人的夜生活,不像西班牙那样歌舞升天,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对音乐,对啤酒的“欣赏”,至于放的是什么歌,我想看过年欧洲杯爱尔兰VS西班牙那场比赛的人都会有印象的。
而爱尔兰的酒,最著名的当属健力士黑啤了,这种啤酒烈性不高,挺适合作为消遣时使用的,跟我平时喝惯了的西班牙啤酒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啤酒完全不同,不光是颜色上的。但相比之下更让我铭记的却是“爱尔兰咖啡”,这个“咖啡”真是带有欺骗性,因为这其实是一种威士忌,很多人介绍时是说在咖啡里加入了威士忌调料,但在我喝了以后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倒更像是在威士忌酒里面倒了些咖啡,而且是无糖的。
伴随着手上的爱尔兰咖啡,感觉慢慢的有了些醉意,时间慢慢的走下去,我好像就要沉睡在酒吧的柜台上了,唯一不变的还是耳边不断回响的爱尔兰民歌,以及那几个正在看英式橄榄的球迷。
夜晚的爱尔兰酒吧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