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六十四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我们的非洲之旅即将进入尾声,最后一站我们来认识一下西非的吟游诗人——格里奥。
“格里奥(Griot)”这个词来自法语,现在在英语中也可以特指西非负责音乐的这样一群人。而在西非自己的曼丁语中,它们被称为“贾里(Jeli/Jali/Djeli)”。格里奥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阶级,再加上他们是世袭的,并且不与外人通婚,所以也是一个种姓。虽然他们表面上的主要工作是创作和表演音乐,但在他们音乐中的内容非常广泛,历史、传说故事、诗歌、人生哲理之类都会包括。也就说音乐只是一个载体,他们主要是在社会中起到一个历史学家与文化传承人的角色。
格里奥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在西非已经无法考证了,一般是说他们“自古以来”就存在,大量有名有姓的格里奥开始出现大概是在14世纪中叶,马里帝国鼎盛的时期。当时的格里奥是皇室的顾问,所以除了有艺术造诣之外还要非常博学。历史上第一个流传至今而且有名有姓的格里奥叫巴拉·法赛凯(BallaFasséké),他是一位国王送给继承王位的儿子的礼物。一般来说当时的格里奥都是由王公贵族的父亲赠送给儿子做顾问的,一方面博学多才的格里奥可以协助年轻的贵族在社会中立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作史诗来记录他们家族的事迹。由于总是与王公贵族绑在一起,那个时代的格里奥也成为了一个地位很高的族群。而巴拉·法赛凯如此有名是因为他服务的是大名鼎鼎的“曼丁之狮”桑迪亚塔(SundiataKeita,也被翻译成松迪亚塔),他是马里帝国的开国皇帝。桑迪亚塔史诗在格里奥当中代代相传,如今已跨越国界,在国内也有出版曼丁之狮的儿童读物。
虽然我没有查到桑迪亚塔史诗最初的创作者到底是不是巴拉·法赛凯,但作为一个创作史诗的格里奥,自己也被写进史诗,应该说是相当大的荣誉了。
接下来给大家简单讲一讲“曼丁之狮”桑迪亚塔史诗的故事。
桑迪亚塔的父亲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国王,有一天一个很厉害的猎人在追踪一只鹿的时候进入了国王的领地,当他看见国王的时候便告诉国王一个预言,说将来会有另外两个猎人带着一个丑陋的女人来见他,他要娶这个女人为妻,然后生下马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国王自己也是猎人的后代,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个猎人很不一般,于是就把这个预言记在心里了。几年之后果然有两个猎人带着一个又丑又驼背的女人来见国王,国王想起了这个预言,虽然他已经有了王后,但一夫多妻在当时也不奇怪,所以就果断娶了这个丑女人。婚后他们生下了桑迪亚塔,并且把他立为王位继承人。这让大王后非常嫉妒,她希望自己的大儿子可以继承王位。
然而桑迪亚塔生下来就患有腿疾,只能在地上爬行,老国王大概也知道丑王后和这个瘸王子可能斗不过大王后和长子,于是在去世之前把年轻的巴拉·法赛凯送给桑迪亚塔辅佐他,让他们一起成长,相互照应。老国王去世之后,大王后和长子就立刻夺了权,并且开始百般羞辱丑王后和桑迪亚塔,母女二人实在忍无可忍就离开这里去了别的国家。也许是因为知道预言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很欢迎他们。没过多久,青少年时期的桑迪亚塔突然就能站起来了,成长为一个非常强壮的猎人,他也因此受到这个国家国王的重用。后来桑迪亚塔听说自己的祖国被另一个国家侵略快要亡国了,大王后和他同父异母的大哥也逃跑了,就很想回去赶走侵略者。这里的国王知道情况后很支持桑迪亚塔,还给了他一支军队。
后来文武双全的桑迪亚塔不仅夺回了自己的国家,还与其他被侵略的小国组成联盟,完全战胜了侵略者。最终桑迪亚塔被加冕为万王之王,成为了马里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桑迪亚塔史诗是一部口述史诗,也就是在现代人把它记录下来之前完全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了几百年,因此故事里的很多细节会有不同的版本。不过一些主干内容是相同的,总体上传达的精神和的道理也是一致的。
接下来说回格里奥。在西非几乎每个社会群体里都会有格里奥,这个职业不分性别,男女都可以。他们需要从小接受专门的训练,首先是聆听和记忆,他们得记住大量的史诗、诗歌和歌曲,能够熟练演唱和演奏之后,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乐器。在没有文字记录历史的时代,格里奥的存在是西非文化能一直流传至今而没有断绝的最大原因。其实除了之前说过的那些工作,格里奥在过去还会负责部落之间的外交、记录家族族谱、调停矛盾等各种各样的事情,算是一个能力很全面的文官。
殖民时代到来后,格里奥渐渐失去了王室的庇佑,流落民间。除了在村庄里当文官,一些格里奥开始云游四方,到处寻找新的创作素材也给不同地方的人表演史诗、歌曲和故事,这样他们就更像是吟游诗人了。如今,随着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格里奥的脚步也不局限在西非了,他们过硬的语言能力和音乐素养让他们可以走上国际舞台。许多优秀的格里奥会录制商业唱片、去欧美巡演等等,把西非的文化和音乐带到世界各地。而他们创作的歌曲内容也常常紧跟时代,针砭时弊或者新潮娱乐的内容都会有。
格里奥们会学习使用不同的乐器,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拉琴(Kora)。科拉琴从原理上来说类似于竖琴,但它不能归类为竖琴,因为它又有琴桥,属于琉特琴类乐器的特点。所以学术上它只能单独归为一类,翻译过来大概叫“双桥竖琴琉特琴”。科拉琴的琴颈是一根长长的木棍,弦绑在木棍上,通过上下推拉调音。科拉琴的身体由半个圆形的葫芦和蒙在上面的牛皮制成。做科拉琴用的这种巨大葫芦在国内很罕见,虽然网上会看到一些,但你真要买的话往往就是没有或者很贵。还有朋友买了据说能结大葫芦的种子在乡下种,结果只结出了一般的小葫芦。但在非洲这种大葫芦可能并不少见,除了科拉琴,他们还有一些打击乐器也要用葫芦做,一般的直径都要在四十公分以上。说回科拉琴,科拉琴的演奏手法和竖琴类似,就是去拨弦就好。科拉琴有21根弦,左右分成两组分别是10根和11根,只用两只手的拇指拨奏。然而演奏风格上,科拉琴又类似于早期的布鲁斯吉他,总之依然是介于竖琴和琉特琴之间的感觉。
除了科拉琴之外,格里奥们演奏的另一种比较有名的乐器是恩戈尼(ngoni)。这种乐器据说是北美班卓琴的起源。恩戈尼有两种,一种是格里奥演奏的贾里恩戈尼(Jelingoni),外观上看有点吉他的感觉,演奏时也是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另一种是猎人恩戈尼(Donsongoni),它和科拉琴有点像,也是葫芦做的,但是弦更少。所以大家去搜索恩戈尼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两种差别很大的乐器,但其实它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它们和科拉琴一样都是用皮面传导和放大琴弦振动的。这也是班卓琴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琉特琴(比如吉他、曼陀铃等)最主要的地方。不过在我看来,要说班卓琴的起源,还是贾里恩戈尼靠谱一些,毕竟它和班卓还有通过按弦改变音高这个共同点。至于恩戈尼这个词,它让我想到了前几期提到的“恩戈马(ngoma)”,当时说这个词不等同于音乐但能表达一些“声音”、“音乐”相关的意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没有查到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但因为两种差别很大的乐器都叫恩戈尼,那么我猜测这个词的来源有可能是“声音”、“乐器”之类的意思,那或许和“恩戈马”有什么关系。不过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臆测,目前没有找到什么依据。
那么到这里我们的非洲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正如旅程开始时说的,我对非洲音乐的了解程度有限,只能是想到什么找到什么就说什么,而非洲音乐又非常绚丽多彩,所以结束在这里肯定会有遗憾。另外文字上的音乐的介绍也最好能和聆听音乐本身结合起来,如果你想要聆听文中提到的音乐,欢迎收听电台版的节目。最后,感谢你的阅读。另外也要感谢南京禾岸鼓乐时光的田东老师,他在这几期非洲音乐的内容里给我提供了一些指导。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在各个音乐平台搜索“刘耳朵”,找到我自己创作的歌曲和纯音乐作品。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如需转载请与我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