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厉害老工匠造国宝乐器ldquo凤首

来源:竖琴 时间:2022/6/4

点击上方蓝字   李宗晓,今年77岁,曾是原化肥厂、摩托厂的技术工,擅长木工机械,多次荣获企业技能大赛。工作之初,20岁出头的李宗晓在山化王窑小学老师的影响下,自己摸索制作过多把三弦乐器。香港回归时,他尝试制作了一架古筝乐器,一直放在卧室,经常会去弹奏。多年来,他不仅会弹奏三弦、古筝,还学会了拉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近年来,他每周坚持到华夏广场、火车站广场的业余剧团为戏曲、歌曲进行伴奏。在李宗晓家的客厅里,一架“大”乐器特别引人瞩目,乍看像竖琴,但又比竖琴多一排琴弦,双排琴弦共有72根,琴柱不是圆柱而是方柱,琴柱顶端还有作为装饰的凤首,被称为凤首箜篌。这件乐器犹如从壁画上走下来的古箜篌,手指划过琴弦发出了美妙的乐声。李宗晓高兴地说:“箜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乐器,能用自己制作的箜篌弹奏一曲是我多年的梦想。”为何会去仿制箜篌?这是李宗晓自娱自乐的“任性之举”。多年前,李宗晓和老伴到苏州游玩时,在苏州园林附近见到了几个类似箜篌的道具,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了,并萌生了仿制这种乐器的念头。凤首箜篌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结构复杂,想要仿制谈何容易。李宗晓凭着对乐器和音乐的执着,托人帮忙收集箜篌图片10余幅,查阅有关史籍和资料数十件,去了解熟悉箜篌的前世今生。年年底,李宗晓开始设计箜篌图样,线描、设计、制图……期初用粉笔在地板上描线,正面有图片参考好描,后面侧面和局部细节在图片上看不到怎么画?李宗晓连续多月蹲在地上画了又画,日思夜想,备受“煎熬”。李宗晓的儿子心疼父亲,特意给父亲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教父亲如何用手机查资料。后来,李宗晓选用小纸板分块画图,然后将小纸板拼接成1:1的原样大图,高度达1.7米。设计图样出来后,李宗晓马不停蹄地开始备料。音响用枣木,琴柱用松木,凤首用枫木,琴身、凤身用女贞木,琴弦用钢丝,72根弦选用了十余种规格的钢丝,每根钢丝再用钓鱼线编织外皮,光零件就有千余个。从木工、雕刻、机械……每一个零件都需要精打细磨,制作起来耗时耗力,工序繁琐,要求严谨。李宗晓介绍,凤首箜篌是竖箜篌的一种,体型较大,外形和西方的竖琴酷似,弓形琴身均匀分布着72根弦,能演奏古今中外所有声调的乐曲。凤首箜篌的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因曲颈项端雕有凤头而得名。与竖琴相比较而言,凤首箜篌由于是双排弦,还可以演奏出二胡、古筝甚至是鼓的效果,而竖琴却不能。在制作过程中,李宗晓没有趁手工具就自己造,前后自制专用工具十多种。在他家客厅靠窗一侧的地板上、长椅上、电视柜上,到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那些可都是他的宝贝。”李宗晓的老伴拿出一本厚厚的曲谱笑着说,这个也是,我都给装订成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庆节前,李宗晓终于仿制完成了这架凤首箜篌,明快热情的乐声从指间倾泻而出时,这种沉睡千年的国宝乐器在他手中被唤醒,多年的心愿也达成了。李宗晓情不自禁地说:“感谢祖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会继续努力再造一架箜篌,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兴盛!”(黄伟伟文/图)

编辑

薛喆

审核

袁建胜

终审

魏延军

更多

详情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