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琴曲
箜篌与箫二重奏《清明上河图》
《胡笳》琴歌张维良改编箫:张维良箜篌:吴琳
箜篌(kōnghóu)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琳,营口市人,中央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协会副会长。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教音乐委员会委员(佛乐器乐委员组)。年出生在营口市一个音乐世家,6岁学习古筝,先后师从左长安先生和杨娜妮教授。年起进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和本科,十年间师从乐平秋教授学习箜篌和竖琴双专业。她的古筝和箜篌均曾在各类民族器乐比赛和艺术节中获首奖。
声明:本音视频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本平台仅作分享请不要用作商业,否则一切后果与本平台无关。此音视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