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国乐之美一曲箜篌,听见唐风

来源:竖琴 时间:2022/5/31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初听箜篌,可谓惊艳。空灵而又大气,宏大诗篇的荡气回肠里,是细节览尽无余的温柔遍洒。你很难单用婉约或者豪迈、细幽或者豪爽、跳跃或者优雅,单方面的描述来说它。“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元和六年,时任奉礼郎的诗鬼李贺一首“李凭箜篌引”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的乐人李凭的箜篌演奏之美妙。如果要选一种艺术形式给每个朝代命名,唐朝是当之无愧的音乐之朝。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才华影响着整个朝代的音乐水平,并漂洋过海影响了周边邻国。从莫高窟历代音乐洞窟的统计来看,唐朝的音乐洞窟数量更是其他各朝所能不能企及。莫高窟音乐洞窟统计表,《敦煌石窟全集》,商务印书馆在李贺的诗歌中,那奏出了惊世妙音的箜篌,是我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汉代时从波斯传入中原,在唐朝时尤为风行,唐宪宗就是箜篌乐手李凭的超级粉丝。敦煌壁画中,箜篌是出现次数仅次于琵琶的乐器。初唐,莫高窟,北壁中唐,莫高窟,南壁五代南唐,周文矩(传),合乐图(局部),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明,仇珠,女乐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箜篌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这里说的就是卧箜篌。东汉之时,由波斯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凤首箜篌,名字最好听,式样最为华美。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箜篌在汉代被列为“华夏正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用“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来称赞刘兰芝。唐代宫廷曾出现一位箜篌圣手,他就是梨园弟子李凭,又称李供奉。元和年间,诗人李贺听完李凭的箜篌演奏之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李凭箜篌引》。当时,李凭弹的是二十三根的竖箜篌,月凉如水,夜静更深,李凭的琴声,消融在了长安城的东、南、西、北,共十二个门。于是生出那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识破天惊逗秋雨。”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或许正是因为这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都震颤了。所以这石破天惊的绝世天籁,难以成为尘世凡响而销声匿迹。14世纪后期,箜篌那曼妙身姿隐没在历史尘埃中,绝音散尽,只留神秘传说。后人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它的模样。所幸日本奈良正仓院还保留着两件古代箜篌的残缺品,一年一度的日本正仓院展目前正在奈良国立博物馆进行,其中一件漆槽箜篌,时隔13年再次向世人公开。这件箜篌的槽与下方的颈、脚柱由梧桐木制成,正符合李贺的诗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的描述,共鸣腔施涂黑漆,贴以鸟兽纹、彩色花纹和山岳纹样,从残品也能看出原本的装饰非常华丽。日本在明治时期(-)根据这件残品仿造了一件华美的箜篌,我们也得以一窥当时唐宫舞乐的精致风貌。根据日方的说法,箜篌的彩色部分所使用的颜料来自日本,这件箜篌很可能是在日本制作的乐器。从波斯穿越群山传入中原的箜篌,是当时中原与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见证,又东渡大海影响日本,贯穿整个丝绸之路,千年以后,我们又从这个终点去追寻以往那些消失的足迹。美好使人难以忘怀。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音乐人和能工巧匠研制成功各种现代箜篌。现代箜篌属于世界竖琴的行列。外形上,现代箜篌是双排弦,有琴码共鸣箱的梨形琴柱上有凤回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无论是箜篌还是五弦琵琶、曲颈琵琶,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乐器,而是不同文化交融的产物,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把珍贵的钥匙,是国学文化在人体自然科学上的应用。其实,国学文化,在各个学科和文化中,都有自己的映射。无论是箜篌的发源与兴盛,还是听一曲箜篌,你是否听出了国乐里的“乐医”之联系与道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