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乡美文化ID:gh_fdf」
《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桥(散文)
文/王松山
农科所大桥,原来叫岗头桥大桥。八九十岁的老人说,解放前,农科所这地方根本没有路,更没有桥。
贾鲁河上原来确实有座桥,但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向北约一公里的西岗头桥偏东北的地方。
原来刘集万滩去中牟县城,由刘集往东,经盆窑、朱三庄、信王、套庄、狮首冉、三官庙等村进县城。余庄、岗头桥等村进县城,则是从余庄村郭姓地主修建的人字形桥上过去的。
人字形桥,由几组两根棍子插进河底,上部交叉并固定起来,上面铺上两根光滑的木棍当桥面。胆大的路过,绝不敢大意;胆小的,看看腿软。几乎每年都有从桥面上摔下去的人,校大个儿就是冬天过桥摔下去,摔断了左腿。
解放后的那年冬天,几个村子干部带头施工,用太平车做架子,造出了一座门字形宽约一米的木桥。人们无论担着担子还是推着独轮车,来来往往,再也不担心摔下去了。
合作社时,一场洪水下来,木桥被冲走了。再造一座,又被洪水带去了。几个村联合购置了一只小木船,来往摆渡行人。木船有点小,有一天,船工老白在摆渡时,上来余庄村的三个母子,由于三个一起上船,船头被压下去,慌了神,又一起跑到翘起的老白身边,小船一下子沉底,好在老白会水,游上了岸。而三个母子却永远离开了人间。
高级社时,渡口改在现在农科所大桥往北约二三百米的地方,购置了一条可以把农村车辆装上去的大船,船工由两人操作。但船费由原来的单人二分涨到了五分,各种车辆五分,干集体农活的来往免费。船钱涨了,部分手头紧的尽量不过河了。也有为了省点过河钱搭上自己一条命的。十里铺赶猪去示范场配种,舍不得花钱,把猪赶进河里,他自己仗着会水游过去,猪自己跑回了家,他自己却再也没有爬上岸,直到三天后才在大衡庄村南的河道里找到已经变形的他。我的一名本家七八岁的兄弟,趁大人不注意,爬上船玩耍,不小心滑进水里,没了命。
人民公社时,为了防洪,筑了一条以万滩黄河大堤为起点,经万滩、刘集、鲁庙、徐庄、余庄、岗头桥,直通到老林场的大路。施工队日夜吭哧吭哧的开动砸桩机,砸下一根根预制好的桥桩,再架上木板,编制铁笼子、浇灌水泥大沙,不到一年双车道大桥就建成了,桥的两头各竖起了一块牌子,上书“岗头桥大桥”,用船渡河的日子过去了。
改革开放后,岗头桥大桥显得拥挤了,常常堵车。拆除旧桥,建起新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新桥就建在旧桥北约十来米的地方。这座新桥桥桩直接从河底浇筑而成,桥面是工字型式结构,比原来老桥更宽敞了。桥的东西两头路标上标着“岗头桥大桥”。
到了新世纪,贾鲁河治理工程逐步加强,多座造型各异的大桥在贾鲁河上眨眼挺起。有的大桥犹如一道横跨河流彩虹,高达数百米的塔柱似利剑刺破青天,无数根排列整齐的斜拉钢索仿佛一架硕大无比的竖琴迎风弹奏,似竖琴,如箜篌,风拨弦鸣漫天讴。有的像是展开翅膀翻飞的蝴蝶,滨河摇垂柳,两岸开桃花,桥下河里映着蝶桥的倒影,倒影又被浮萍、青草刺破,妖娆的身段与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令诗家陶醉,使画家着迷。新建洁白的岗头桥大桥类似拱桥,有古朴典雅之态,有雍容华贵之姿,印证了中牟从萧条走向昌盛的变迁。登上大桥,凭栏远眺,你可以看东方日出,可以观牟山风景,可以赏城乡夜色,可以听流水蛙鸣。可以感受喧嚣闹市的繁荣,可以领略春花秋月的韵味。
每座大桥都装上了霓虹彩灯,一到夜晚,天上的星月闪烁着,城乡千家万户的灯光映照着,变幻莫测的贾鲁河彩灯辉映着。水光潋滟,桥影倒浸,造型精巧,气势恢宏。桥面如砥,车流穿行,人群攒动,骋怀驰情。分不清天上地上的星月同辉,灯火相映;金桥飘忽,银桥幻化,似乎直达九霄,波盈天庭。行人如同在如梦如幻的天堂里穿行。
据说,郑州市政府正在筹划贾鲁河航运,到那时,船在桥下行,人车在桥上走,那该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
审阅:骆荣君
简评:一座桥的演变展现了中牟县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一座桥贯穿了建国以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民日益安居乐业繁荣景象。
终审:严景新
生日快乐,我的国
作者简介:王松山,曾经是战士、农民、教师。已退休。现为郑州市诗词研究会、河南省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