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走近西班牙看看,海上帝国的痕迹一

来源:竖琴 时间:2022/9/24
广雅白补骨脂白斑液 http://pf.39.net/bdfyy/zqbdf/220629/11092337.html

看完了葡萄牙的景色,我们就坐着大巴车去西班牙。大巴车在葡萄牙境内的时候,路边的景色是这样的:

都是牧草,没看见葡萄园。进了西班牙以后,路边的景色成了这样:

山坡上种的都是油橄榄树,平地上是油橄榄树苗。有的地方还可以看见断头的树桩,原来每隔五到八年就要把所有的树杈剁掉,因为老树杈上接出来油橄榄出油率低,而且油的品质也差。新长出来的树杈上就会结新果,出油率和品质都可以提高。中途我们在一个休息站卸负担,那里有一所橄榄油商铺,出卖各种橄榄油,还有橄榄油相关产品。站里的橄榄油可是比国内的便宜多了,应该至少便宜一半,可是我家没人在面包上撒橄榄油吃,也没人拿生白菜蘸橄榄油吃,因此没买。大家倒是纷纷购买含橄榄油的护肤品,好像效果还不错。

葡萄牙一路都没有看到什么工厂,西班牙除了橄榄树,倒是看到一些这样的工厂:

这是一座发电厂,看来环境污染到处都有。

前面说,西班牙在铲除摩尔人统治之前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它是和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一起的。所以要说西班牙的历史,应该从基督徒从摩尔人手里夺权开始算。这要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看,这个时候的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已经有了好几个国王哈里发分别占地为王,而且到了十世纪末就开始内讧,马上就要分崩离析。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徒们看见这是个机会,就开始下手,这就是所谓的收复失地运动。

十一世纪初的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VI)带着他的队伍从伊比利亚北部向南切入,他开始并不直接攻城,而是像古代迦太基将军汉尼拔那样袭扰摩尔人城池的周边。强迫那里的住户交租子,然后还要收保护费。这些住户又要给摩尔大王交租子,又要给阿方索六世交,当然就消受不了,他们就经常闹点意见。阿方索六世不老在一个地方待着,这些住户找不到他,那就向摩尔大王提意见。这样一来,摩尔人的统治基础就一点一点被瓦解了。

年五月的一个山花烂漫的日子,阿方索六世搜寻到摩尔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城池,叫做托莱多(Toledo)。这天正好赶上托莱多的摩尔人大王哈里发出城踏青,顺便下乡收租子。这两拨敌对的人马迎头一遭遇就开始指责对方不应该来自己的地盘抢粮。说着说着,一言不合,他们就打起来了。史书上没说是谁先动的手,反正阿方索六世把摩尔人哈里发打化了。阿方索六世让一部分自己的士兵穿上摩尔人的军装,打上摩尔人的旗子在前面骗开托莱多的城门,然后大队人马一拥而上,这样就占了人家的城。这是基督徒从摩尔人手里收复第一座城池。

托莱多在被阿方索六世收复之前,里面住的有穆斯林摩尔人,也有基督徒莫扎拉布人,还有犹太人,他们作息时间虽然不一样,但是却一直和平相处,,各修各的庙,各拜各的神。所以托莱多的城市建筑就有丰富的多样性,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阿方索六世占领托莱多以后,就把这里当作卡斯蒂利亚的首府,所以这里是西班牙的第一个都城;一直到年,西班牙腓力二世国王才把首都迁到七十公里外的马德里。但是托莱多仍然是西班牙的宗教中心,托莱多大教堂现在仍然是西班牙红衣大主教的坐堂。

托莱多有火车站,说明从马德里来参观的自由客可以坐火车来,很方便。不过,我估计是给红衣大主教预备的,其他人都是跟蹭的。看看托莱多火车站,很冷清,火车班次不多吧?

观看托莱多古城要到城外的山上:

在这里可以看出来;托莱多古城是建在一个高地上。这个高地的周围有一条河环绕,这条河在西班牙叫做塔霍河(Tajo),对,这就是葡萄牙的那条特茹河,只是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发音不同。

站在这个古城高地上看看托莱多新城:

摩尔人占据托莱多之前,哥特人在这里有一套防御工事。摩尔人来了以后又把这些工事加固、重修了一遍。看看摩尔人的城墙遗迹:

防御工事,屯兵洞:

既然是西班牙古都,当然也会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旅游团队络绎不绝: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旁边的写字楼,中间的大门是古希腊风格,门上面的拱券是阿拉伯风格,下面的柱廊是古罗马风格,一排多立克式罗马柱: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歌剧院,顶上三角楣山花里面是西班牙国徽,最顶尖上有一架竖琴:

混合风格的市政厅,大门是阿拉伯风格,两边的双柱是爱奥尼克式罗马柱。门上的横檐距离上面的三角楣有整整一层楼。罗马柱上各有两个小人儿扶着阿方索家族的家徽,三角楣里面是西班牙国徽。

市政厅的对面是著名的托莱多大教堂,规模在西班牙排名第二大:

哥特式建筑风格,左边钟楼有九十米高,右边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圆顶。最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原是哥特人的祈祷堂;后来摩尔人把它改成清真寺;年清真寺拆除,到年修成了这座法国哥特式的教堂。

看看它的内凹式大门,大门拱券上的横檐有一组雕塑,是“最后的晚餐”;

大教堂和市政厅之间有一条街道,可是两座建筑却有一架廊桥连接。这个市政厅当年可能就是王宫,红衣主教对国政要插一手,就是所谓的宗教干政。

教堂的侧门,变化的罗马大门。两边的双柱,靠里的是不带凹槽的爱奥尼克柱,靠外的却是方柱,但柱头和柱础还是爱奥尼克式。

古城街道:

古城店铺:

古城商品,堂吉诃德全套装备:

我们在这里时间不多,否则真应该仔细逛一逛这个西班牙古都。

阿方索六世在公元十一世纪收复托莱多以后就把那里设为他的首府,但是这个时候托莱多还不能算是西班牙的都城,因为这个时候它还不叫西班牙,还是称作卡斯蒂利亚。

摩尔人失去托莱多以后就开始接受教训,他们励精图治,并且实行改革开放,还引进了北非强大的穆斯林势力。由此,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又巩固了他们的统治,一直占据着格拉纳达和科尔多瓦的广袤土地。阿方索六世乘着余勇,带着人马打算扩大战果,就和增援的北非摩尔人又打了一打仗。上次他是打了人家一个措手不及,在遭遇战中占了上风。这次可不行了,人家穆斯林可不是光吃素,在正规战里占尽了上风,把阿方索六世打得丢盔卸甲、灰头土脸不说,还把他的兵马削去大半。他带去的十万大军就带回来三百,剩下的都被摩尔人消灭了。这时,穆斯林哈里发认为只有坚定的穆斯林才是他们的基本群众,就开始对非穆斯林的迪米(Dhimmis)加强了管制,这些迪米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原来的多民族和睦相处渐渐演变出深刻的民族矛盾,统治又开始一点一点被瓦解,地盘也一点一点丢失。半岛北方的基督教国家一个一个都站立起来了,到公元十二世纪的时候,除了从北方延伸到中部的卡斯蒂利亚,北方还有莱昂王国、阿拉贡和巴塞罗那;西部则是葡萄牙。到了十三世纪,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整合,形成了葡萄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几大势力。葡萄牙这时候已经在阿方索三世的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的国家,自己单过去了。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获得了北方基督教国家的推举,成为基督教联军首领。他率领联军杀回来给他先人报仇,就又和穆斯林打了一仗,这次是大获全胜,消灭穆斯林大军十六万之众。年,他们一举攻克阿拉伯人的首都科尔多瓦,取得了收复失地运动的一场决定性胜利。从此开始,基督教势力在伊比利亚半岛占了上风,阿拉伯人开始收缩势力盘踞在南方的几个角落。

科尔多瓦(Cordoba)既然是穆斯林时期的摩尔人首都,它当年肯定也是非常繁华的,现在还有一些当年的遗迹,显示出其文化的发达。古代设都一定要找一条河,这个科尔多瓦也有一条河。导游说这条河叫做瓜达尔基维尔河(Guadalquivir),我们记不住这个西班牙语的名字,就把它叫做“呱嗒,鸡蛋掉地河”。瓜达尔基维尔河是西班牙的“一条大河”,古时候也是“波浪宽”,客货两种船都可以通行到塞维利亚,然后进入直布罗陀以西的一个海湾,应该算是大西洋。现在不灵了,科尔多瓦河段已经不能走船了;塞维利亚河段还勉强通航。科尔多瓦古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瓜达尔基维尔河上的这座罗马古桥。

既然叫罗马古桥,那就说明它是古罗马时期的产业,其实它建于罗马共和国时期,那时的科尔多瓦是罗马的一个省。你看,那桥墩子底下根本没水。这座桥现在还在使用,车辆行人都可以过。

沿河有古老的河堤,河堤上杨柳青青,不知道这些杨柳古不古。

像所有地方的河堤一样,这个河堤上也是一条抗洪大马路。市政厅就在抗洪大马路上,以便遇到洪水爆发时积极组织市民搬运装满黄土的草包。

罗马古桥的桥头有一座高塔:

古城里面当然是古胡同,路面很窄,两边的房子很矮:

两边有很多古铺子:

光顾着看古铺子里的新货了,结果走进了一个古死胡同:

仰天长叹,满眼花,不是眼冒金星,而是花儿朵朵。原来这里叫做“百花小巷”,其实就是住户在墙上挂了很多花盆,但是每盆花都在开放。阳光照不到的小巷里也常年有花,古胡同里的居民非常有情趣。

从百花小巷死胡同出来,就看见对面高墙下有很好的高台,走累的游客就可以坐在那里歇脚。

这面墙里面是科尔多瓦最富盛名的建筑: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最早是罗马神庙和哥特人的教堂,摩尔人来了以后,把科尔多瓦作为都城,就大兴城市建设,在罗马神庙和哥特人教堂的基础上修建了这所清真寺。工程开始于公元年前后,当时的国王是拉赫曼一世。后来的阿拉伯国王不断地扩建,到年的时候已经能一次容纳二万多人做礼拜。这座清真寺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

阿方索八世收复科尔多瓦之后,继承他的费尔南德三世把这座清真寺改成天主教堂。他并没有把这座清真寺拆除,而是在清真寺里面装修了一座教堂,所以叫做嵌入式教堂。后来又不断被改建,十六世纪时宣礼塔被改建成了巴洛克风格的钟楼。

这时,当时的国王卡洛斯五世叫停了后面的改建活动,他要保留这座古代文化遗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几个世纪改建以后的清真寺,里面还有教堂,所以叫做“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看看这个院子的局部:

正方形的院子是清真寺的第一个中心建筑,院子内测是一圈拱廊。马蹄形连拱,模仿科林斯的柱子,这些都是公元八到十世纪伊比利亚阿拉伯建筑的特点。拉赫曼一世打了胜仗就把当地建筑上的石材拆下来运走,去修科尔多瓦的清真寺。另外,他还从北非老家往这里运石头,地中海对面拜占庭皇上也送给他一些石头。早期的阿拉伯建筑多采用土墙,然后外面贴石头装饰。到这座清真寺的时候,阿拉伯建筑已经开始用砖,这样就可以把墙做得很薄。而且,阿拉伯建筑师开始用砖做马蹄拱,这对结构计算和施工的工法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建筑对伊比利亚半岛产生了很大影响。

院子中间的净水池还在,四角有水龙头出水:

看看这个大门:

这个大门已经过改造,原样保留的大概就是那个门框了。马蹄形门拱是用红白二色砖拼出来的弧,红砖上还有绘上去的几何图案装饰。门拱下面可以看见坐在门柱上的红砖柱头,堆砌,不带雕凿。门柱两边立着二个装饰矮柱,上面放着科林斯柱头。门拱上面的矩形山花里面本应该是几何图案装饰,现在是改成了巴洛克雕塑。一个横梁上有两座罗马门,右边的罗马门里面是圣母玛利亚;左边的没看出来是谁。

进去看看,很多阿拉伯风格柱子还都保留了。这是上下双层马蹄拱:

你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上面的拱是马蹄拱,可下面的柱子却都换成了花岗岩的科林斯罗马柱。这个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战利品,被拉赫曼一世直接用在自己的建筑里了。

下面这个是双层多叶组合拱,下面的柱子也都换了,这回是大理石简化科林斯柱,肯定是战利品科林斯柱不够了:

还有单层多叶拱,带有刻得很深的叶形装饰图案,这是典型的摩尔人建筑装饰:

原清真寺的中间大礼拜堂被改造成了一个嵌入式的大教堂。看看大教堂和原清真寺的结合部,阿拉伯连拱和巴洛克柱子之间直接用天花板相连:

大教堂入口的拱券:

清真寺里中央大礼拜堂朝向麦加方向的那面墙叫做“朝向墙”,这面墙上有一个神龛叫做“米赫拉卜”,这是清真寺里最重要的装饰,也是清真寺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央大礼拜堂已经改造成大教堂了,而那面朝向墙则成了大教堂的巴洛克风格祭坛,华丽无比。

大教堂的顶部是巴洛克耶稣摇篮顶,枝肋中间装饰了各种图案和浮雕。

看看这个神龛:中规中矩的罗马门,中间坐着卡洛斯五世国王,上面有一个贴金十字架,十字架后面是西班牙的保护神老鹰。上面是耶稣摇篮式半圆屋顶。

下面这个是十字架建筑平面长短边交叉处墙角的柱子,巴洛克晚期带有洛可可风格的柱饰。这个柱子就是所谓的束柱,它把连接屋顶枝肋的束肋捆成一束,然后落在地面上。这个柱子上的每根束肋上都有不同的雕刻花样,非常繁杂,令人眼花缭乱。巴洛克就是这样的讲究雕刻,而洛可可则把雕刻搞得更加浮夸。

从伊比利亚半岛艺术史上来说,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是一座里程碑建筑,它把公元八世纪在叙利亚确定的清真寺平面图在科尔多瓦实现了,也就确立了半岛上清真寺的结构和布局。这座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们前二年在地中海对岸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看了索菲亚大教堂,那是奥斯曼苏丹把拜占廷教堂改造成清真寺,这次是看到了西班牙国王把摩尔人清真寺改造成教堂。地中海两岸什么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影子,正好相反,真是神奇。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半岛其余的基督教势力又进一步重组,葡萄牙分离出去以后,剩下的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大王国开始通过联姻形成最初的同盟。卡斯蒂利亚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和阿拉贡的王子斐迪南结婚,后来,他们分别成为伊莎贝拉一世国王和斐迪南二世国王,他们二口子共治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由此,形成了西班牙的雏形,差不多占据了除葡萄牙以外的伊比利亚半壁江山。伊莎贝拉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她为了西班牙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在周边建立一个安全的战略环境,她就学习汉唐和周边和亲,也办理政治联姻。伊莎贝拉的子女联姻包括了神圣王国罗马国王家族、葡萄牙阿方索和曼努埃尔家族、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英国国王亨利家族。

伊莎贝拉获得王位之后,在原本各民族还比较和谐的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也搞起了宗教迫害,黑暗的中世纪。穆斯林和犹太人都必须皈依基督教,否则就必须离开;吉普赛人也被同样迫害。逐渐地,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就成了单一基督教国家。

几乎同时,收复失地运动又开始继续,这次的目标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林纳达。基督徒大军先后攻克格林纳达周边的穆斯林地盘,很快就使格林纳达成为一座孤城。在基督徒的不断进攻中,格林纳达的穆斯林哈利发最终在年投降,交出城池。这样,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共治的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合并成为西班牙,完成了收复全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目标。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授予他们“基督教君主”的称号。在这期间,伊莎贝拉还全力支持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使得西班牙成为大航海时期二强之一,并且获得了新大陆大片土地去殖民。所以,伊莎贝拉一世对西班牙成为强大帝国是一个非常重要人物。

回过头来说在格拉纳达缴枪不杀的阿拉伯国王。年阿方索八世收复科尔多瓦,阿拉伯人受到重创,他们就收缩到格拉纳达,维持着伊比利亚半岛这个最后的阿拉伯人地盘。这个地方当时叫做格拉纳达埃米尔国,年,穆罕默德一世成为格拉纳达国王,建立奈斯尔王朝。新的国王励精图治、整顿朝政,重新使格林纳达兴旺起来。年,穆罕默德一世开始在格林纳达修建王宫。当年的格拉纳达古城是在一座山上,这座山是西班牙最高峰内华达山的一个小矮峰。山下是万亩良田,王宫就在山顶的古城里。这座王宫就是著名的“阿尔汉布拉宫”,摩尔人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宏伟宫殿。年基督徒占领格拉纳达以后,这座宫殿就被废弃,曾经荒了三百多年。直到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雇来建筑师整修,前后又历时上百年,才逐渐恢复原来的模样,中间也走过想用基督教宫殿样式改装的弯路,但是被斐迪南七世国王及时制止。

阿拉伯的王宫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皇宫,以平面布局为主,不同的功能布置在不同的院子里。而欧洲基督教(包括所有信奉耶苏的教派)的王宫则不同,它们的王宫是在楼里,不同的功能布置在不同的房间里。阿尔汉布拉宫最主要的院子是大王办公的地方,就是前院;然后就是后妃居住的院子,就是后宫。前院坐北朝南,长方形,中间是一个大理石砌的水池,水池东西两边各有一排叫做桃金娘的灌木。这二排桃金娘是十九世纪重修的时候载的,因此,这个院子现在叫做桃金娘院。站在水池的南边往北看,北面是正厅:

北厅的门前是阿拉伯柱廊,马蹄形连拱。来看看连拱上精美的雕刻装饰:

这些雕刻有的比较深、有的比较浅;有几何图案,也有花卉和树叶图案,都是典型的阿拉伯装饰式样。据说这些连拱都是用石头、黄土和贝壳粉末铸造的。站在正厅前面还可以看见再前面的高塔,在那座高塔上可以看见整个格拉纳达古城,有瞭望台的功能。那座高塔应该不是阿尔汉布拉宫的建筑,因为它有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尖顶。在这个正厅前面还可以看见南厅,南厅有二楼,楼上楼下都有类似的拱廊,不能叫露台。

正厅的大门楣上有钟乳状雕饰,厅墙面上全都是雕刻图案,也有《古兰经》里的文字:

正厅的顶部穹隆是星形的,上面也挂满了钟乳状雕饰:

整个正厅华丽无比,这是摩尔人国王接见大臣、商讨国事、公布新的组织机构,包括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看看这里,正听外面的柱廊,重修的时候曾经想加装一个石膏的巴洛克拱券,没等装好就被叫停了,留在这里的半吊子工程提醒后人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侧厅门框上的雕饰,镶嵌的带色石膏,精美极了,无与伦比:

连侍从进出的侧面小门都如此精美:

后宫院子是坐东朝西的,东厅是国王的寝宫。

这个院子里最特殊的是院子中央有一个由12支石狮子背着的喷水池,喷水池下面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小渠,把水引到各个厅里。伊斯兰教也是单神崇拜,但是它也禁止人物和动物形象崇拜,所以无论清真寺还是其它穆斯林场所,都没有人像和动物图案。这里出现狮子雕塑是非常罕见的,一来说明当时的摩尔人国王一人为大、目无法纪;二来说明他淫威长久,后来的国王居然没把这些狮子捣毁。因为这些狮子像,这个院子现在叫做“狮子院”。狮子院里柱廊有的地方使用了双柱,恐怕是它们上面的建筑太重;要不就是那些个柱子太细,承重力堪忧。狮子院的南北侧厅前面各有一座垂叶拱凉亭,有点像中国古建里的开放式抱厦。站在北厅门口,穿过凉亭看狮子院里面的喷水池:

阿尔汉布拉宫里到处都有精美的雕饰,看看这面墙:既有雕刻;也有马赛克。再看上面的窗棂,图案繁多;再看下面的门扇,这种装饰在阿拉伯门扇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站在上面的过道里,就可以看见后花园:中间喷水池的周围有参天的古树,还有放射状的小路通往后宫的各个角落。

穆斯林院落里不能没有水池,最大的水池就是浴池:

带喷水池的花园:

错落的楼台应该是侍卫团的营房:

宫殿四角还有岗楼,警卫团的工作岗位:

看过阿尔汉布拉宫,让我想起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里描写的波斯后宫。虽然那是波斯后宫,但是也属于穆斯林内宅。其实,孟德斯鸠未必去过波斯,不知道他是不是来过阿尔汉布拉宫。古代波斯后宫现在也没有保存完好的了,我以前去伊朗看过设拉子的波斯古代宫殿遗址,只有墙基和不多的几根柱子了。

阿尔汉布拉宫也是西班牙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在保护的很加小心,每天限制游客数量,参观票都需要预定。这倒是保证了参观的秩序,也避免人流拥挤可能造成的对古迹损坏。

伊莎贝拉一世年收复格拉纳达以后,在年有一位皇亲在阿尔汉布拉宫旁边修建了一所宫殿。大家都说这位皇亲叫做卡洛斯五世,应该这里有误传。年在位的西班牙国王是胡安娜一世,这个时期她和儿子卡洛斯一世共治。胡安娜是疯女,实际当政应该是卡洛斯一世,所以这个所谓的卡洛斯五世是不是应该是卡洛斯一世本人?现在都管这座宫殿叫做卡洛斯五世宫(PalaciodeCarlosV),我查了一下西方艺术史,西方把它叫做卡洛斯昆特宫,建筑师是马述卡。其实这位国王在西班牙叫做卡洛斯一世,而他同时又是神圣王国罗马的国王,叫做查理五世。

从外面看,这个宫殿是方的,一共二层。先看看大门一层正立面:

再看看大门二层正立面:

再看看侧门正立面:

一层是大石头,二层是花岗岩外墙;大门和侧门的正立面都是典型的古罗马柱式结构。这里的所有柱子都是装饰柱,而且不落地,柱子下面有一个带浮雕的矩形柱础,还都是双柱。侧面一层的大门在外面柱子的中间做了一个浮雕罗马门。这些特点说明这个宫殿是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时期摒弃了哥特的尖刺或者叫冲天火焰,也摒弃了哥特花哨的雕塑;它从哥特宣扬神权至高无上回复到古罗马希腊的古典传统。文艺复兴殿堂建筑常见是三层的,它在大门的正立面要把三种罗马柱式都用一遍,一层是多立克式、二层是爱奥尼克式、三层是科林斯式;从下往上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漂亮。这座宫殿只有二层,但是它在正门用了文艺复兴正立面的下二层;而在侧门用了文艺复兴正立面的上二层,都不落下,很有意思。正门和侧门的三角形山花也很简单,没有复杂的浮雕,这也是文艺复兴殿堂的特征。有人说这个宫殿是样式主义风格,其实这个宫殿应该是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如果一定要说有个样式,那就是米兰的文艺复兴建筑鼻祖勃拉曼特样式。

外墙上装饰了很多铁环,这个是文艺复兴没有的装饰,算作西班牙地方风味吧:

再进大门看看内部:

原来他的内部是一个圆形的柱子广场。这个更是古罗马柱子广场的式样了。

这次在格林纳达参观阿尔汉布拉宫很震撼,一来是第一次看见没被彻底摧毁的阿拉伯王宫建筑;二来是实在是太精美了。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帝国。卡洛斯一世在年开始和他母亲胡安娜共治,其实是他自己在掌权。这个卡洛斯一世还同时是神圣王国罗马的国王查理五世、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和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卡洛斯一世的地盘包括了大半个欧洲,再加上海外殖民地,号称半个世界。西班牙开始进入哈布斯堡王朝,也是西班牙的黄金时期,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帝国。

卡洛斯一世年的时候在和新教势力斗争中力有不逮,就主动退位。他把治下的西班牙分成了二个部分作为遗产,一部分是神圣王国罗马和奥地利,传给了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另一部分是西班牙和它在地中海及海外的属地,传给了他的儿子费利佩二世(FelipeII)。费利佩二世接班之后就和法国开战,打了几次胜仗之后,眼看巴黎就是费利佩的囊中之物了。结果西法二国军钱花光了,打不下去了,大家坐下来讲和,签了一个么子协议,法国答应再也不敢打意大利的主意了,还同意赔点钱给费利佩二世做路费回家,后来赖账没给。这是史上最大的老赖。协议是亨利二世签的,赖账的是弗朗西斯二世。

卡洛斯一世把西班牙王位传给费利佩二世的时候,要他修一座西班牙王室的陵墓。费利佩上位之后就想着这件事,他就派懂行的人去马德里郊外选地方,无非是风水要好,还要安静。最后就选了离马德里不到一百公里的埃斯克利亚尔,年就开始策划弄一个大一点建筑。这个费利佩二世性格有点内向,不太愿意老是在马德里被一大群大臣围着,他就想着能在这个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遥控朝政。因此,这个建筑要包括皇家陵墓,然后要有每天给皇家先人祈祷的僧侣,那就要有一座修道院;费利佩二世既然要长期或者经常住在这里,那就除皇宫之外还需要有一座皇家教堂;费利佩二世喜欢看书,他又要求这里要有一个皇家图书馆;反正这座宫殿集中了多种功能。费利佩二世当时请了一位名气很大的建筑师叫做伯蒂斯塔来主持设计,21年工程之后建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王宫,现在叫做“埃斯克利亚尔圣劳伦佐王宫修道院”,名字特别长。埃斯克利亚尔当然是地名,圣劳伦佐就是基督教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殉教者圣劳伦斯,被罗马皇上绑在箅子型铁架上烤死。为了纪念圣劳伦斯,这座王宫修道院的平面就是类似于一个箅子。据说这位圣劳伦斯就是在这个地区殉难的。

这个建筑师伯蒂斯塔曾经做过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他的设计就肯定要沿袭文艺复兴的风格,显得非常尊贵,结构也非常严谨。走近这座王宫修道院的时候,先看见的是它的侧面,规模巨大,有文艺复兴风格的角楼,带有尖顶;还有顶棚,带通风窗。周围是很大的广场:

周边是王宫修道院的附属建筑,可能是工作人员的住宅:

来看看这座王宫修道院的大门正立面:

一排八根巨大的多立克墙柱假装支撑着一个巨大的横梁,这个结构有三层楼高。大门正上方三楼窗户两边装饰的有铁篦子浮雕。横梁之上又是一座罗马大门,二层楼高带柱础的四根爱奥尼克墙柱也是假装支撑着一个三角檐山花。这里一楼中间是西班牙国徽,你如果仔细看,这个国徽和现代西班牙国徽不一样,盾牌里面的零碎很多,不像现在的西班牙国徽里面只有五个部分:四个方块和下面的尖角。老国徽里面的每一个小图案代表西班牙组成的一个小王国,有好多;现在的国徽是表示那些小王国都合并到有限的几个大王国里去了。二楼中间是一个神龛,里面是圣劳伦斯雕像,右手拿着一个铁篦子;左手抱着一本圣经。你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他的左手和脸好像更白一点,不知道是不同的石头拼上去的,还是经常给他洗脸洗手。上面的三角檐很深,但是里面的空的,没有浮雕装饰。

进了王宫大门就是一个正方形的庭院,叫做国王庭院。庭院的正面是教堂大门的正立面:

这个教堂大门的正立面和刚才外面王宫大门的正立面基本一样,下面一排多立克墙柱支撑着一根横梁,横梁上面是一座没有立柱的罗马大门,再上面是三角檐。在这里,横梁上面有六座雕像,他们是圣经旧约里六位以色列王。中间的两座雕像:左边是公元前十一世纪扫罗王之后的以色列第二个国王大卫,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各种大卫雕像的那位大卫,最有名的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现存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右边是大卫的儿子、第三任以色列王所罗门。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的以色列是它的鼎盛时期。外侧,左边第一位是约沙法;第二位是亚哈谢;最从右数第一位是玛拿西;第二位是约西亚。所罗门王之后,以色列发生了分裂,成为犹大国和以色列国,外面这四位都是犹大王。六位以色列王手里都拿着一根权杖,另外一只手里拿着他们的法器,大卫手里扶着的是打死巨人歌利亚的投石机;所罗门手里拿的是一本圣经,旧约里面有所罗门写的部分;其他以色列王手里也都拿着自己的法器。

看看这个多立克墙柱:

正面拱门里面是一个贯通的拱廊:

前景里的是木制教堂大门,后景里的是包了铁皮的侧门:

这座宫殿所有的外墙都是巨大的花岗岩砌成的,非常平整,非常朴素,看上去没有什么生机。王宫部分还有一个小院子,更朴素了,甚至有大块的刷白:

进去室内就不让照相了,因此没有更多的图片了。

这里的教堂平面是希腊十字架型的,就是四条边一样长。穹窿顶上有全顶的绘画,文艺复兴之前的穹顶都是筋肋组成的图案,自从文艺复兴才有了彩色顶绘。教堂的祭坛非常华丽,正面有耶稣、圣母、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雕像;旁边有两组雕像,一组是卡洛斯一世和家属,另一组是费利佩二世和家属。

王宫里面还保留着费利佩二世的房间,说里面的摆设还都是原来的物件。他那张床可是太小了,不过据说费利佩二世国王身高只有一米五几。王宫里面有很多画像,费利佩二世自己比较喜欢的有一幅荷兰画家韦伊登的《基督受难图》。当时的西班牙是最大的帝国,当然它的国王修王宫少不了著名画家献艺。现在来看,最高级的一幅是威尼斯画家提香专门给这所王宫画的《圣劳伦斯殉难图》。这幅画是震撼的伤痛,和我们上次在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看见的提香另一幅《珀尔修斯和安德罗墨达(PerseusandAndromeda)》里震撼的喜悦完全不同。

这所王宫修道院里面当然少不了皇陵,因为这是费利佩二世当初修建的原因之一。这座皇陵就在教堂的地下,就像很多教堂的地下室都是陵墓一样。从入口一下去先是看皇族陵,就是各朝皇上的那些兄弟姐妹,数量可不少;再进去皇少族陵,都是七岁以下没成年的孩子们,一个大圆台上面有一个一个小格,还有一些是空的。再里面有一个单独的墓,是某一位王弟。最里面一个圆形大厅,这里才是真正的王陵。右边从上往下是卡洛斯一世开始的国王,左边从上往下相应是他们生了王位继承人的王后。这里面还有二对空位,一对是年去世等待下葬的胡安卡洛斯一世。据说西班牙国王去世后,遗体要在一个特殊的房间里放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年,他们叫风干,这房间就在进入皇陵的楼梯两边。风干后的遗体要取出里面最重要的几根骨头,棺材里面只有这几根骨头。圆形皇陵大厅里还有最后一对空位,现今国王费利佩六世可以葬在那里。以后肯定就要改革了,否则没有地方下葬了。

这座王宫修道院建筑设计一改以前的风格,简朴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西班牙半个多世纪。在费利佩二世统治时代成为最强大的政治力量的中心。它是一座集修道院、教堂、王宫和陵墓于一体的花岗岩建筑,宏伟、辉煌、令人叹为观止,可是却毫无皇宫的奢华之气。它在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