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但是在敦煌壁画上,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件遗失已久的乐器。偶然,他们在一个名人家里,发现了它的“真实身体”。这是什么乐器?20世纪90年代,上海文物专家去敦煌考察。在访问敦煌和玉林石窟期间,专家们在佛教壁画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乐器。它的身体像一艘小船,它的脖子像一轮新月。总的来说,它就像一个有许多弦的弓。这是什么?敦煌工作人员解释说,壁画中的乐器叫做凤首箜篌。它是一种起源于缅甸的弦乐器,在东晋初传入中国。竖琴,是缅甸语的弯曲竖琴。唐德宗李适统治时期,骠国王太子舒难陀来到长安访问唐德宗。在拜访皇帝的过程中,使者不能空手而来。他特别带了22种乐器,包括两个凤首箜篌。当唐德宗见到王子时,他非常高兴,特地为他举行宴会。在这个宴会上,他演奏了“凤首箜篌”。白居易在他的《骠国乐》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在汉乐府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这样的诗: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似乎出生于汉唐,不会弹竖琴,就像现在不会用智能手机一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汉唐时期演奏的这么好的乐器,为什么它会像水蒸气一样,在未来的朝代消失,再也找不到了?年,上海文物研究所的一位贵宾来了。一位姓程的绅士,想把他收集的全部件民族乐器移交给国家。当专家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和郑先生一起回家,现场检查了件乐器。专家们从未料到,这笔捐赠会有大收获。在种乐器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凤首箜篌”。“凤首箜篌”由硬木制成,总长96厘米,高86厘米,有13根弦。共鸣箱的形状类似于一艘船,长68厘米,宽16厘米,高17厘米。空口有一个独特的设计,使用蛇皮。为什么乐器“凤首箜篌”,会在明朝之后丢失?事实上,有三个真正的原因。首先,太优雅了。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宫殿里举行宴会的场景,宫廷乐师伴随表演者跳舞。我国古代皇帝更喜欢听“凤首箜篌”的声音,但老百姓不习惯也听不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遗忘了。第二,缺少表演者。据《隋书音乐录》记载,对方在凤首箜篌引进我国后,专门派出了四名表演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我国的音乐家,还没有掌握凤首箜篌的演奏技巧,只能依靠对方派出的人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人来执行,这个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吗?第三,携带不便。在上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凤首箜篌”的形状和大小。从这篇文章的篇幅来看,它不容易携带。宫殿很大,所以自然有空间放这个东西,但在民间,几乎没有空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凤首箜篌在明朝之后就消失了。目前,“凤首箜篌”收藏在中国乐器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初,“大同音乐协会”的乐器制造商,去参观了凤首箜篌。回到音乐俱乐部后,经过一番讨论,专家们决定复制竖琴。然后,他们开始征求博物馆的意见。在“凤首箜篌”的联合生产过程中,乐器制作者对竖琴进行了改造,如挖空琴颈下端,使共鸣效果更加明显。制作完成后,大同音乐协会将其用于乐队合奏,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如果读者对凤首箜篌感兴趣,他们不妨去博物馆看看。在热门的《黄金瞳》中,这个文物曾经出现过,你注意到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