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运动和变化何以可能这个问题的兴趣是相同的,但给出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还大相径庭。虽然大多数文化选择了创造“力”这么一个概念来解释运动、变化和秩序,但在力的来源、性质、作用方式、量化表示等等方面莫衷一是。
此外,并非所有古代文明都选择用“力”来解释运动,如在古代印度的“加拿物理学”(Jianaphysics)中,描述变化的量是物质、空间、运动、静止和时间,根本就不涉及到力这个概念。
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许多自然哲学家都探究过运动、变化和秩序产生的原因,其中具有力学思想萌芽性质且较为重要的学者或学派主要有: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等。以下逐一考察。
米利都学派米利都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尽管对世界本原的观点不一,但在世界的运动机制这个问题上多多少少都是持物活论的观点。其中,泰勒斯认为世界是“赋予灵魂的”某种东西,在其内部,是更小的具有自己灵魂的有机体。
据此,“单个一棵树或一块石头,按他说来不仅自身是个有生命的集体,而且是世界这个大机体的一部分。”在阿那克西曼德的观念中,宇宙就像是生命体,由种子生长而成。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定”分化为万物是生成,万物复归于“无定”的过程是消亡;世界的运动就由生成和消亡共同构成。阿那克西美尼相信本原是无限的气,正在生成的,已经生成的和将要生成的都由它产生;气不断运动,稀疏成火,浓聚成云、水、土、石;运动永恒不止,变化也由此生成。
由此可见,他们都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自我运动并产生个物。在这种观点下,运动何以产生就不再是个问题了——米利都人认为变化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们而言反倒是静止更需要解释。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斗争”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动力学观念之一了。他认为,一切事物,尽管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和谐,实际上都是相互反对的各种对立面的永恒战场,这表面上的和谐与稳定不过是相对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幻象。
对立面内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处于永恒的对抗之中,斗争是变化的本质,而他的“力”的概念就是基于这种固有的对抗和处于平衡状态的冲突建立的。《残篇》中,他以弓弦或竖琴的例子来描述“反对张力”在事物中的运作方式:“它们看起来是静止的,但实际上是处在张力状态之中”。
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戈拉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中,力是一种能带来秩序的作用的思想最早可能出现在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的理论以及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学说中。
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都由四根(水、气、火、土)构成,但这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的组合与分离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而这个原因就是“爱”与“恨”。四根一直存在着,爱和恨两种对立的力量使它们相互混合、相互分离,从而产生变化。
“变化可能并且确实发生,变化被解释为已经存在的实体的混合和分离。”阿那克萨戈拉看到,世界与其中的一切物体都有一个完美的秩序和复杂的结构,因此必定有某个有知识有力量的能动者存在着。
他认这一切的根源是心灵,是心灵让杂乱无章的物质出现秩序的。这个本原是心灵的能动者不可感,独立于事物物理形体之外,弥漫于世界之中,在宇宙中像现代意义上的“力”一样起作用,造成生灭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