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让内向的娃学会表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不爱表达,并不仅仅是“不爱说话”这一方面原因。其实,根据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分成下面3种情况的。1.“输入”缺乏型:这类孩子内向的原因,并不是不爱表达,而是他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闻到、没有尝到、没有体会到。因为没有输入,所以才没有输出。2.“处理”缺乏型:这类孩子内向的原因,也不是不爱表达,而是他没有好好地去处理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信息,甚至是不知道这些是可以表达、应该表达、有价值表达的东西。3.“输出”缺乏型:这类孩子内向的原因,才是不爱表达。或者,与其说是他不爱表达,更应该说是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人类社会的“表达”,并不仅仅限于语言的表达,而包括更广泛的情绪表达、动作表达等等。好,既然我们区分出了3种不同的类型,那么就要针对不同的类型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案。1.针对“输入缺乏型”的引导方法家长需要做的,用五个字来总结,就是“眼耳鼻舌身”。怎么讲呢?就是引导小朋友,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身体去感受和体会。比如,带小朋友出去吃饭,不要只问孩子:“亲爱哒,这个肘子好吃吗?”而要引导孩子去体会:“亲爱哒,你尝尝这个蓑衣黄瓜,是不是吃起来脆生生的呀?你再试试凉拌心里美,是不是吃起来有点哏呀?”“再尝尝小粽子,口感是不是糯糯的呀。但是那个驴打滚,是不是吃起来感觉软踏踏的?”这样,孩子对于事物的体会,就不再停留于“好吃”或者“不好吃”这个层面了。经过父母丰富的引导之后,孩子不仅能体会到食物的口感,而且在口感里面,还能区分出了多钟层次:把“硬”给区分出“脆生生”和“哏”,把“软”给区分出“糯糯的”和“软踏踏”。孩子的体会多了,自然感受就多了。那么,输出的交流的,自然就变多了。“内向”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所以,对于“输入缺乏型”的引导,那就是五个字“眼耳鼻舌身”!2.针对“处理缺乏型”的引导方法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比如,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如果家长本身就喜欢欣赏音乐,那就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你听那个圆号的声音,听起来多圆润呀!”“你看那个吹长笛的阿姨,陶醉在音乐中的样子,多美呀!”“你听那个竖琴的叮叮咚咚清脆的声音,像泉水敲击着山涧一样!”这样,孩子不仅欣赏到了音乐会,而且在妈妈爸爸引导下,还会把自己看到的场景、听到的声音,进行综合整理,进一步和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拓展了想象力,还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力。小孩子对于事物的综合、整理和联系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锻炼出来的。所以,对于“处理缺乏型”的引导,那家长就要做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并且要把自己的思考方法、欣赏角度,说给孩子听。3.针对“输出缺乏型”的引导方法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呈现多种的表达方式。都有什么样子的表达方式呢?你可能会想:那就是语言呗。比如可以用“我喜欢你”,表示喜爱。有的人可能会多想出一些:还有动作和表情呀。比如可以用拥抱,表示喜爱;也可以用微笑,表示喜爱。那么除了这些呢?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种表达方式的。比如,你可以用歌曲来表达,可以用音乐来表达,更可以用绘画和舞蹈来表达。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展现出来,想法和情绪的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帮助孩子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当孩子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表达方式了,他可以做自己了,他的思路也会更加活跃的。说了这么多种方法,其实最需要和家长强调的就是,面对“内向”孩子的时候,家长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接纳”。“内向”是一个对性格进行描述的中性词语,不带有任何贬义的色彩。“内向孩子”,只是一个类型的划分,不代表他是个怯懦的人、无用的人、没有人生幸福的人。当家长能够“接纳”孩子之后,再进行引导——注意,是“引导”,不是“改造”。“引导”是扬长避短,而“改造”是取长补短。我们生育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要把他“改造”成某一个模型,好让他周围的人生活幸福。而是要把他“引导”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让他自己生活的幸福快乐,并且温暖到周围的人。记住,先“接纳”孩子,再“引导”孩子。孩子觉得被尊重了,他自然可以踏实做自己。之后,才有可能更好地产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情!(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vivian_stt)————————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