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奇妙的个性贝多芬中期弦乐四重奏漫笔爱乐

来源:竖琴 时间:2025/3/6
文/孙健修炼个性音乐家的个性修炼并非靠灵光乍现,一日光景就大彻大悟。反而像温火烧开水,有一个漫长过程。就拿弦乐四重奏来说,聪明如莫扎特尚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他创作于年的六首《“海顿”四重奏》虽说是高峰,但还是能嗅出“海顿爸爸”的味道。放到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上也成立。如果按时间顺序开始捋,一上来就有海顿和莫扎特的“熟悉配方”。比如贝多芬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Op.18的第5首),怎么听怎么和莫扎特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一脉相承。如果再多问一句,莫扎特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怎么来的呢?它正出自上边提到的六首《“海顿”四重奏》,你看,说来说去又说回来了。但继续往下听,开始有意思了。如果是顺着一首首听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在Op.59、Op.95、Op.、Op.这些作品时能感觉到大变化,有时甚至是“断崖”式体验。贝多芬似乎实现了从“奶茶”(早期)到“黑咖啡”(晚期)的口味变化,晚年的《大赋格》(Op.)俨然一副“放飞自我”的样子,哪管你嫌不嫌味道苦呢?问题是你更喜欢哪一个贝多芬:是晚年的放飞自我,中期的成熟进取,还是早年的继承传统呢?答案因人而异,但以个人喜好来说,首推创作中期。早期风格尚未形成自不必说。至于晚期,我们先要明确一个事实:贝多芬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的高度,是之前无法相较的,不仅在布局谋篇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也“变异”出些许浪漫主义的味道。但个性的过分突出也有“副作用”,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篇幅普遍偏长——彻底和传统的四个乐章说了“拜拜”,连续听容易产生倦怠感。事实上,我现在就边听格万豪斯弦乐四重奏组演奏的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边写这篇稿子。进行到这里一切顺利,毫无阻隔。但如果换成更伟大的“大赋格”呢?“咯噔”一下!偏爱“拉祖莫夫斯基”我们先来解决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分期问题。很简单,看作品号的数字大小。Op.18的六首是创作早期;作品号大于的是晚期,这里面有Op.、Op.-,还有Op.;最后凡是在“18X”这个区间里的就是创作中期,有创作于年的Op.59(共三首),创作于年的Op.74,以及创作于年的Op.95。其中Op.59三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拉祖莫夫斯基”。就像《“华尔斯坦”奏鸣曲》和《“大公”三重奏》,“拉祖莫夫斯基”指的也是一个人,名字带“斯基”算是自报家门了——没错,俄国人。拉祖莫夫斯基是俄国驻维也纳大使,也是贝多芬的赞助人。Op.59正是贝多芬响应他的“号召”而作。三首“拉祖莫夫斯基”从里到外都带着些“俄味儿”:贝多芬特意在第一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四乐章、第二首《e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都用了俄国民歌。俄式悲喜从一定程度冲淡了维也纳式的表述。最典型的是第二首第三乐章“小快板”,贝多芬完全摆脱了莫扎特、海顿式旋律精巧的小步舞曲写法,旋律粗犷大胆,布局大开大合,一开头有点儿焦灼,到了三声中部俄罗斯民歌《光荣》加入,情况立马好转,贝多芬就这么用斯拉夫式的百感交集,巧妙地牵引着听众的情绪。在第一首第四乐章中,他运用俄罗斯民歌《啊,我的命运》也达到了类似的效果。“拉祖莫夫斯基”除了有浓郁的“俄味儿”,也把很多晚期四重奏的“好事坏事”提前预演了一遍。比如说“拉祖莫夫斯基”虽然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贝多芬形象,但这种成熟已经让乐圣同时代的听众感到困惑。在学者南茜·诺维博尔的近年的著作《贝多芬的戏剧性四重奏:Op.59、74和95》一书里特意提到这件事,称“贝多芬时代的听众起初在听到Op.59时,是排斥且困惑的。同辈人称这些作品是‘疯狂的音乐’以及‘一个疯子的拙劣之作’”。站在一个“古人”的角度,这批作品频繁地转调,对小步舞曲的改革等等,的确“该批”。这让我想到贝多芬晚年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首演时,观众同样对第六乐章“大赋格”(当时大赋格还未独立成篇)充满困惑。简言之,让听众的耳朵跟上大师的乐思,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说起晚年“惊涛骇浪”的赋格,其实在中期就有铺垫。查看贝多芬于至年的手稿可以发现,他在准备写Op.59的赋格时,研究了亨德尔、C.P.E.巴赫等音乐家的创作手法。赋格在贝多芬同代人眼里,是古老而崇高的,而贝多芬则将它“私人化”,形成了一种情感复杂的个人气质。Op.59有两处赋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处是第一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展开部的赋格段,在稳定的节奏型中形成从容的声势。至于另一处,就是素有《“英雄”四重奏》之称的第三首《C大调弦乐四重奏》,它的第四乐章就是一首赋格。它还有个昵称叫“小赋格”,与后来名震乐坛的“大赋格”相对,算是贝多芬四重奏中的赋格“小兄弟”。虽然不比“大赋格”动辄多个小节体型庞大,但这个乐章在情绪和力度上的表现仍然很饱满、很有弹性。如果有暂时不能接受“大赋格”的朋友,不妨从这首小的试试。另外,贝多芬在手稿上也留下了创作这首赋格的心声,他说,“你再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耳聋感到羞愧,别人也不应怀疑这一点,难道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阻碍你在音乐中充分表现你的内心灵魂吗?”鉴于我们已知晓贝多芬后来的壮举,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说,在“放飞自我”这条路上,的确没什么人能阻止他了。各具特色的“竖琴”与“严肃”四重奏和三首“拉祖莫夫斯基”不同,《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74)以及《f小调弦乐四重奏》(Op.95)的昵称都和音乐内容有关。《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篇幅不长,是很简约的作品,但情感很饱满。这种饱满是在第一乐章就能感受到的,乐曲一上来是个很抒情的、很想“伪装”自己的引子。但第13和第17小节两声强奏很快“暴露”了目标——这么沉不住气,下边肯定会牵连出什么大动作!果然,贝多芬用快板接上了慢板,这种前边抒情,后边燃情的做法,初听可能不适,但习惯后会觉得很有趣。进入快板不久,就能听到一串清脆的拨奏——正因这些拨奏,让作品多了一个《“竖琴”四重奏》的昵称。区别于第一乐章的抒情或燃情,第二乐章“柔板”显得很悲愁。这种黑暗色彩不免让人想起此时贝多芬的境遇:法军正占领维也纳,贝多芬的耳疾也日益严重,坏事一箩筐。在度过了这个美丽却有“负能量”的第二乐章后,贝多芬在第三乐章“谐谑曲”又分裂成一个似乎头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的“愣头青”形象,这一乐章建立在关系小调上,开始的四音动机很容易令人想起同时期《第五交响曲》中著名的“命运动机”。第四乐章“小快板”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这是一个充分展示四件乐器魅力所在的乐章。它采用了变奏曲式,每一次变奏在声部安排和情感色彩上都很讲究,不会有重复的感觉。比如第一次变奏是由大提琴的顿弓起头,其他三件乐器很快用顿弓回应,给人一种既笃实,又很有主意的感觉。第二次变奏完全是中提琴的表演时间,solo不长,但徐徐攀升的三连音,是在稳步地实现情感递进。第三次变奏兵分两路,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动力十足的十六分音符前进,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则用强烈的切分音点缀。在第五次变奏中第一小提琴终于压轴表演,进一步巩固了乐章笃实有力的感觉。在各自亮相后,乐章最终以很有秩序感的齐奏作结——实在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结尾了。刚才说《“竖琴”四重奏》简约,而《f小调弦乐四重奏》则更简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短小精悍。因为在手稿上写有“严肃”这个词,所以也常被称为《“严肃”弦乐四重奏》。但这部在名字上严肃过头的四重奏,可不只有“严肃”。第一乐章可以说是贝多芬整个弦乐四重奏里写得最“节省”的,很短。因为给乐章乃至整首作品定了调子,所以开头很值得细讲。它以大齐奏开始,连弓与顿弓形成了一套浑然一体的“组合拳”,一上来就给人紧张兮兮、甚至焦灼不安的感觉,像是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是前半句。休止过后的3小节,贝多芬用第一小提琴在属调上的八度大跳做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在把局面搅得更混。它明显是张扬的、愤怒的,没有心平气和要回答什么的打算。由三连音(中提琴演奏)开始的第二主题明显带有安抚性,但不够彻底,只是减弱,没有完全消除乐章的紧张感。第二乐章“小快板”有转化第一乐章“戾气”的意思,从中提琴独奏引入的赋格,也没有过分喧哗,将乐章保持在了一个可控的情感氛围里。第三乐章“谐谑曲”刚一响,相信你的第一反应会和我一样——“怎么第一乐章紧张兮兮的感觉又回来了”。在这里,贝多芬换用了一种更短促的方式,一小节陈述,一小节休止,随后在有附点的下行音阶上做渐强,那种压迫与紧张感完全不逊色于第一乐章。另外与第一乐章一样,随后也有一段起自第二小提琴的安抚性旋律,与咄咄逼人的紧张气氛形成对比。最后,别看第四乐章不长,慢引子过后却有一个相当有戏的正篇,混杂着贝多芬似乎喜怒不定的情绪。好在最后,总算是在耀武扬威的上行音阶中圆满结束,我们总是提起来的心情终于也可以放下了。最成熟未必最喜欢《“严肃”四重奏》虽不长,但已经有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影子:情感内涵复杂、和声相当大胆、速度与力度的戏剧性对比等等。换句话说,用好不好听这个维度来评判已经不够用,既然站在贝多芬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眼光可以更长远。问题是:这么成熟的贝多芬,你爱听吗?就像从中期弦乐四重奏开始的私人化以致“自我放飞”一样,这同样是一个私人问题。但至少从大部分受众的角度来说,三首“拉祖莫夫斯基”的确更人性化。《“严肃”四重奏》固然是杰作,但我们得承认欣赏和聆听还不是一回事,或者说是两个层次。面对如此大起大落的情感内容,欣赏场景其实远小于聆听场景,你一定要有那个心境去做好欣赏的准备才好,试问谁会在心情不佳的时候去触碰《“严肃”四重奏》第一乐章或第三乐章呢?反过来说,“拉祖莫夫斯基”无疑具有更广的聆听场景,就像我现在,可以边听边敲下这句话。所以,不用纠结着去想最成熟的贝多芬是否适合你。索性反过来好了——你只要想,什么样的贝多芬适合你,就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