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炎上》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理想主义者精神幻灭的悲剧,那么改编自夏目漱石同名经典文学作品的《心》则把知识分子矛盾、无助、彷徨的精神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
《心》根据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日本社会由明治时代向大正时代转型的时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年男教师的一生被自己的负罪感所累,最终了结生命的悲剧故事。
原著是书信体小说,如果直接改写人物几乎只剩旁白了,而且信中的先生、K与“我”都是匿名出现的。市川昆首先大胆地给登场人物取了意味深长的名字,打破了原著无名氏那种暧昧模糊的氛围,以回溯的形式把信件呈现成了完整的故事。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明的不断交流,西方文明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渐渐转变成了一种虚伪的利己主义,《心》所描述的故事发生于明治末期,剧中的先生则是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缩影,先生十几年来一直活在深深的愧疚中,期待死亡却又没有勇气面对。
日置是一个单纯的、思想进步的且具备新知识的大学生,先生与日置达成好友的关系,因自己的父亲过世很早,对日置的父亲也十分关心,并把自己心底的秘密都告诉他。
夏天最热的时候,明治天皇驾崩了,而明治的年号与精神也同天皇一起离去了。乃木大的殉死更是让先生坚定了信心。
乃木大将曾遭遇战败却自杀未遂,直到几十年后天皇去世,他终于等到了最后一个效忠天皇的机会,于是携妻子双双殉死。他们分别代表了日本社会的不同阶层,统治阶级与知识分子。
这些人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依赖着天皇,在这信仰崩塌之时,他们也瞬间崩塌。可见明治精神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
可明治精神并为因为天皇去世而就此埋葬,也未因为“二战”的失败而消失,旧的道德观念依然时不时被右翼分子利用。
武士道精神认为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终点是死亡,为了让生命如樱花般盛放,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只为最后一次绽放,以死祭奠成为“武之巅峰”。
众所周知,日本人喜欢以切腹的行为结束生命,战败后有许多士兵选择这样残忍的方式献祭“武魂”,当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到失望的时候,不如用极端的方式最后一次盛放,这才是切腹行为的核心。
先生选择殉死,沟口跳车自尽,在人生最绝望的关头,他们都选择以死告慰自己心灵的不安,以生命献祭理想,他们一生都在追求美,而他们的死亡也都像是精心准备的华丽演出。
不同时期的武士道精神所展示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市川昆巧妙地在不同的题材中游弋着,但是这些作品追求所谓的理想主义的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天皇的忠诚。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与友人揶揄“大和魂”是人人都谈论但从未有人见过的东西,表面上看这是在对过往岁月的流逝感慨万千,实际上则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一种呼唤。
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大和魂”逐步式微,武士道精神所蕴含的物质上的克制忍耐与精神上的压抑已不复存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对金钱问题的讨论,实业家们为达目的不罢休,为了谋取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为苦沙弥之流所愤恨,他们渴望武士道精神中的“自我克制”能够回归,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
除此之外,武士道精神还蕴含着对荣誉感的追求,“耻辱是德行的根基,对耻辱敏感的人会遵受所有对优良品行的规定。
一个知耻的人又是被翻译成有德之人,或者‘有荣誉感的人’”寒月在事业上虽无大成就,但由于未来也能成为博士而受到了说媒者的青睐,实业家太太企图用女儿的婚姻借此带来荣誉,可见传统文化中的荣誉观依然留在人们心中。
但因对方出言不逊,实业家于是找人对苦沙弥展开了长期的骚扰,这一啼笑皆非的行为则又与其前期的荣誉感追求相悖。
市川的作品里不乏多次出现这种“太平盛世的逸民们”,这些知识分子们是在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成长的,但却并不愿意被其同化,依然固执地追求古早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结交好友,谈古论今,嘲弄世俗,苦沙弥、寒月、迷亭几人便是代表。
苦沙弥是一名不喜欢去学校上班的英文老师,他做事没有恒心,连吃胃药都坚持不下去,他与朋友几人附庸风雅的无聊姿态让人发笑,同时他们又憎恨资本家们,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不愿从商,力求保持自己的个性。
知识分子们鄙视金钱至上的社会,假装清高,以骄傲的姿态嘲笑实业家们,却反被对方戏弄良久;他们憎恨恣意妄为的实业家,但也无法改变日本社会被金钱主导的事实。
他的得意门生寒月企图研究“吊颈力学”,后又转而研究“紫外线对于青蛙眼珠电动作用的影响”,为了准备这个论文苦苦将玻璃球磨成浑圆,“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尝试了大半年,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自命不凡的书生之气在电影中竟产生一种荒谬的可爱。
在“文明开化”盛景之下,这些知识分子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他们不愿屈从于权贵,但依然庸碌地生活着,迷亭提出可以排演“俳剧”,将俳句与戏剧结合,众人于是想象着裸女与青年在舞台上的短暂邂逅,充分表现了当时所谓的知识分子们整日无所事事,失去个性,缺少目标的生活状态,揭露了时代对个性的摧残、对人才的埋没以及腐朽的教育成果。
武士道精神所宣扬的各种内涵也并非都无可取之处,如投射在《缅甸的竖琴》中的仁爱慈悲,又或者是《心》中先生的自省行为,包括苦沙弥等知识分子对其中节俭、轻物质生活的追求,都还是具有积极意义。
应将各种日本影视作品中对军国主义的回归的呼唤和对传统日本文化中精华的怀缅进行区分,后者体现出的对历史的回望与反思仍然影响着当代日本电影的创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