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深情绚丽的小美人鱼乐评

来源:竖琴 时间:2023/6/4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奥地利作曲家亚历山大·泽姆林斯基(-),在音乐史上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遇——在他前面有理查·斯特劳斯、马勒,在他后面有勋伯格,而他的音乐风格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总体上属晚期浪漫派,有时靠近新音乐(如歌剧《侏儒》等),但从没有像勋伯格那样转变为完全彻底的新音乐。泽姆林斯基是马勒音乐的热情支持者和诠释者,又是勋伯格的老师,与这二位前辈、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如果要更全面地认识晚期浪漫派到新音乐的历程,泽姆林斯基是一座不可忽视的桥梁。近些年来随着他的一些代表作更多上演,世界乐坛已日趋认识到了泽姆林斯基的价值,去年在他诞辰周年时,曾有计划举办有关活动和纪念音乐会,后因为疫情作罢。今年又逢泽姆林斯基去世8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于2月26日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一台名为“泽姆林斯基《小美人鱼》”音乐会,由洪毅全指挥,可谓正逢其时。

音乐会以马勒《死之祭》开场。哪怕是马勒迷,以前可能都没听说过马勒还有一部名为《死之祭》作品吧。其实,它就是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中的第一乐章,它与“第二交响曲”的其他四个乐章创作时间相隔6年,由此可见马勒对“第二交响曲”所花的功夫;即便是在年马勒正式首演了“第二交响曲”的全曲,他在年依然指挥了《死之祭》的首演,也由此可见马勒对《死之祭》的重视。多年前,我曾在一场纪念马勒音乐会的视频中,看到美国指挥家托马斯(MTT)单独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当时还有些纳闷:为什么只指挥第一乐章?现在明白了,这第一乐章就是《死之祭》。

二十分钟的《死之祭》后,是柴科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上交大提琴首席朱琳担任独奏。十几年前,那时朱琳还没有加入上交,我在上海音乐厅看过她与上交合作的舒曼《大提琴协奏曲》,当时就留下鲜明印象:一位相当不错的独奏家。这么多年来,朱琳稳居上交大提琴声部的首席,更多的是“群舞”,此番“独舞”,她依然保持独特的个性,技巧扎实,琴声优美。一般来说,经常拉乐队,独奏较难有个性,这是一对矛盾。朱琳很好平衡了这两者,殊为不易。

下半场是音乐会的重头戏——泽姆林斯基《小美人鱼》。据说此作与泽姆林斯基的失恋有关。它的题材有些像大型交响幻想曲或交响诗(圆号有6把,竖琴有2架),有三个乐章,内容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情节密切相联。小美人鱼的主题由乐队首席时隐时现地呈现。整部作品大气磅礴,既有马勒的深情绵绵,更具理查·施特劳斯的绚丽多彩,还有瓦格纳的细腻深度的内心刻画。其中弦乐有几段抒情段落非常感人,尤其是第一、三乐章的大提琴声部的抒情,情意绵绵,委婉动听。整部作品就像是泽姆林斯基写给他爱慕的阿尔玛的一封秘而不宣、忧伤缠绵、情感浓烈的情书。

来自新加坡的青年指挥家洪毅全,曾获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奖,指挥过众多知名乐团,履历丰富。此番他第一次登台亮相上交,显示出卓尔不群的才华。他全场背谱指挥,成竹在胸,乐感极佳;肢体动作紧扣音乐脉搏,细腻精准,挥洒自如,颇具芬兰指挥家萨洛宁的风格。也许是年轻气盛太过凌厉,如果他在几处高潮时再稍微“收”一点(尤其是《死之祭》),乐队的音响效果会更佳。

任海杰/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