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城市设计ID:UO_HUB」
工业遗产改造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大部分的工业遗产,从原生产功能消逝到成为“遗产”之间,历经了多次“非正式更新”带来的功能转变和形式改造。今天,设计师在接受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的任务时,面临的考验不仅是如何再现场地工业生产时代的辉煌,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厂区衰败以来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场地和周边社区发生的种种变迁。面对这种历史的叠加,如何使工业遗产的价值被真实、完整地解读,是这场城市遗址改造的意义所在,也是工业遗产更新的重要议题。
景观层积的表达可以为当代工业遗产更新中,从功能的适应性再利用转向城市文化地景的塑造,这一变化带来新的设计逻辑和形式语言。也就是将原有的工业肌理与新的设计相互交织,形成新的景观,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其中两个方面最需要引起重视:
尺度与空间:尺度是工业遗产最鲜明的特征。从工业生产的巨型尺度转换成当代日常的生活尺度不仅是空间理性分析的结果,也是对后工业场所不同景观层积的主动介入。场地空间叙事的延续与重构也是从建筑尺度的转换开始。
材料与氛围:斑驳粗犷的材料质感与工业空间的巨型体量,往往是工业遗产最为突出的建筑特征,也是营造遗产空间氛围不得忽视的记忆载体。
以下项目或许可以从景观层积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的改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01
美国旧金山多帕奇绳结步道:讲述多帕奇海洋工业的故事
设计:FletcherStudio
这条步道经过三个区域(水、沼泽和海岸),因此走在步道上面,看到的景观、铺装、植物和整个景观的氛围是非常独特。
多帕奇绳结步道坐落于旧金山东南角的历史街区多帕奇。这个项目处于的位置曾经抹去陆地和海湾的界限,是一个在旧金山港将港口向水里延伸了很远的造绳工厂TubbsCordage公司的所在地。这个工厂从年开始生产,到年已经有年的历史了,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里成为了一个汽车教练中心,这是从远洋工业转型而来的一部分。如今,这里已经没有古老建筑的遗址。
在景观改造的初期,研究工作说明原来海湾的海岸线有一半是穿过现有场地的;这个发现让设计师做出了两侧开放的步道设计。这条步道经过三个区域(水、沼泽和海岸),因此走在步道上面,看到的景观、铺装、植物和整个景观的氛围是非常独特。
“水”区步道是距离最近的干道,也就是第三大街,这里也是步道经过的三个区里面最为抽象和空灵的。有雕塑效果的不锈钢座椅是由奥克兰的Fletcher景观设计事务所和Chambers艺术设计事务所共同打造的。这些座椅附近是一座与此相互呼应的景观雕塑,绳扣景点,这个景点鼓励行人能对该地遗产的保护伸出援手。
“沼泽”区步道是“水”区步道之后的一段,它将“水”区步道和更加充满意境的“海岸”区步道相连。在“沼泽”区步道,木头和钢铁混合构建的宽阔步道被抬高,之后又逐渐回到了之前河岸的高度。宽阔的步道在密集的植被之上,步道下面是洼地,雨水到来的时候,它能起到汇集雨水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原来沼泽区也是海岸的一部分。“沼泽”区常常用作生物滞留地,也可以汇集雨水,其上种植植物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污染物,减缓水流速度,使水中的污染物沉积下来。
“海岸”区是最具有意义的区域,也是绳结步道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这里的景观具有塔布斯绳索厂最初的样貌,地面铺装是采用混凝土材料,勾起人们对伸向海湾的码头的联想。人们可以围坐在广场座椅上欣赏这种带有历史遗迹的景观。
0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设计:Latz+Partner
北杜伊斯堡风景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也不是人们普遍感觉上的景观。公园整合、重塑、发展和串联起由原有工业用地功能塑造的肌理,并为此寻找一个新的景观文法。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杜伊斯堡,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因污染严重于年废弃,在对其拆除还是保留的热议与挣扎之下,最终工业遗址得以保留,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于年正式对外开放。
相互连接的熔炉1和熔炉2的剪影已经成为公园的标志
在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各个系统独立运行着,例如低位的水公园、聚集生长着植物的土地,与街道处于同一高度的步道将隔离了数十年的厂区和市区串联起来,铁路公园中的高空步道和铁轨系统。这些系统只在一些节点上,通过特殊的视线上的、功能上的或者通过联想的连接元素完成交互。
米长的原发电厂前树阵广场。不同种类的树,甚至被认为在工业场地上无法生存的树种,被阵列混植在广场上
高炉园:
公园的代表性场所金属广场,象征着从原有的坚硬粗糙的工业结构向开放性公园的转变。广场上铺设着的铁板曾用作锰矿石浇铸的浇铸床如今成为了公园的心脏。它们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经历着风吹雨晒等自然物理过程的雕琢。而放置在这个新的地方后,它们将继续遭受自然的侵蚀生锈。
被铸造车间和鼓风机车间环绕的方形广场诠释了一个设计理念: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铁铸件的自然腐蚀过程
最初在炼铁厂的高炉之间创造广场和开放空间的想法饱受争议。而如今民众对老旧的工业构造物的新知逐渐取代了曾经对于工业有毒污染物的恐惧。节日期间,多达5万名游客聚集在此,穿梭在花叶繁茂的树林和由高炉和暖风炉搭建的奇异构架中,形成一幅美妙的景象。点点滴滴的改变谱写出新的历史。人们对于工业污染地从此有了新的认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观类型也由此诞生……
樱花树冠形成的穹顶为人们在夏日提供荫凉,而在花期阳光则可以透过花朵洒向地面
熔渣园:
烧结车间的原址由于受到高度污染,几乎不得不被完全拆除。如今由高炉车间,废弃的高架铁路和高空步道框架出的熔渣园,却是芳草青青,绿树成荫,并成为举办节日活动的大型场所。通过米长的高空步道可穿过矿坑,它提供了视角,犹如欣赏图画一般,俯视由矿坑改造而成的高低错落的花园。
改造后的熔渣园
曾经充满了矿石,煤炭,石灰和尘灰的坑墙,如今用于将污染物,废弃的土壤,水体圈定在封闭的空间中,或者被改造成为花园,用于展示丰富的园艺艺术。这类空间的回收和反思对于打造大尺度的开放公园尤为重要。新建的巨大风车不仅是生态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更象征着这曾经满目疮痍片区的复兴。
铁道园:
公园内已年久失修的铁轨是园区内最连续完整的串联体系。它们以发散性的结构串联起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片区。由工程师创造的结构如“竖琴”般的铁路轨道或是平行的往前不断延伸,或是纵横交错——反映着这片工业区的百年发展史。
铁轨园从过去的交通运输形式中发展而来。种类繁多的桥梁从不同的水平高度上开拓出公园的不同面貌,并为公顷内的土地断片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视野。多彩的植被展示了一个自然植物群落和来自各地不同种类的矿石相互共生的世界。公园的植物养护管理成就了这一特殊的景象。铁路轨道终止在了被矿坑改造的花园上。由从旧钢铁桥回收的材料建成的高空步道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而独特的公园空间体验方式。
旧轨道被改造成了总长约米的空中景观步道系统。这一旧与新的转化是这一工业改造中一个象征
03
武汉融创·汉阳铁厂改造先导区:文化上的延续
设计:日清设计
工业遗址的改造,除了建筑上的改造,还应当有关“人”的记忆。
武汉汉阳铁厂,年由晚清重臣张之洞创办。如今旧址已经停止生产,经过一系列的城市更新,最终整个铁厂南片区内上个世纪的厂房遗址和机器遗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厂区形似军舰,是目前武汉唯一上榜的工业遗址,也是目前武汉最大规模的工业遗址群落。
设计运用更容易被人理解的当代建筑语汇,使老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打造当代人更熟悉的空间形式,使现代人对老建筑也多了一份亲近感。从中感受历史的变迁的同时,新建筑也运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建筑致敬。
先导区的前身,正是与张之洞博物馆相望的两座厂房。设计将年以后建造的不具有遗产身份的建筑拆除,场地内直径超过50cm的树木原地保留,未超过50cm的树木则就近移植,场地内的烟囱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场地关系,尊重遗留厂房的体量,加入挑空的横向体量链接两栋厂房,形成全新的功能和流线。新的屋顶体系从原有厂房上生长而出,注入历史厂房以新的时代活力。
两座保留建筑之间增加的矩形结构,使它们在空中伸展直至交汇,最终形成一个公共庭院。这种介入方式不仅构建了一个新的楼层,还为建筑赋予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央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停歇或举办集市和表演活动。建筑立面采用陶砖幕墙和玻璃幕墙重新塑造,异型的钛锌板金属屋面,带来了丰富的第五立面,与张之洞博物馆张扬的体量相得益彰。
项目创新设计了十字花纹的砖花图案。十字花纹来源于厂区内部唯一一座一级保护建筑、转炉车间的外立面砖墙图案。转炉车间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设计。
在三级保护建筑内部,设计置入一些开敞庭院:完全内置型庭院,改善内部环境的采光通风环境;靠外侧半开敞型,则通过陶砖幕墙的围挡形成较私密的共享空间。不仅让前期展览功能的参观流线带来了空间丰富性,也会将来共享办公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空间特色。
进入内部庭院,原本高矮不一的耳房,通过技术修缮形成完整的屋顶,与空中连廊相连形成一处休憩的屋顶露台。
04
中车·拾光公园:一个新公园的老故事
设计公司:宝佳丰国际设计
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展现工业文明的历史痕迹,打造一个以保留工业时代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公园。
兰州中车机车厂柴油机分厂厂区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始建于年,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和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从年8月17日至年8月17日,65年的风雨历程,是几代兰州机车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也是中国铁路机车发展的一个缩影。
柴油机分厂厂区整体空间破旧杂乱,但建设用地上有着丰富的现状资源:可改造利用的大跨度老厂房、几条废弃的铁路以及许多极具特色的消火栓、灯塔、铁架等废弃的工业部件,景观植被丰富,现场存有大量冠幅良好的植物。这些现状触动了设计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