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世界名人通史歌德和席勒之间的故事二

来源:竖琴 时间:2022/9/30

歌德与席勒在友谊日增的几年中,写下了几篇他们最好的诗篇:歌德的《科林斯新娘》席勒的《行》和《铃之歌》。席勒尚有一篇论文《论质朴与感伤的诗》,歌德也来了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所谓《论质朴与感伤的诗》,席勒的意思是指源于客观认识的诗,与由自省的感情而生发的诗,也就是影射歌德与席勒的异同。所谓“质朴”的诗人,并不是说这类诗人简单、肤浅或懵懂,而是这种诗人极能适应外在世界,致使他觉得自然与他之间毫无对立之感,他由直观来认识“实在”。勒并举荷马与莎士比亚为例随着文明渐趋复杂与造作,诗也渐渐丧失了其客的直接性与主观的和谐性。冲突因之而起,诗人必须通过想象与感觉,重新掌握自与外在世界的和谐。于是诗即变成自省的,满布了思想的阴霾。席勒认为,希腊的诗歌大多是属于质朴式的或直接的,现代诗则多半是不和谐、不统一及怀疑的产物。最佳最理想的诗人,要能同时把单纯与繁复的探索方式,一并表现在一种诗的形式里。歌德后来指出,这篇论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孕育过程,可以看出歌德是如何创作的。这文成了古典与浪漫文艺论战的滥觞。

这个故事的构想始自年,于年完成第1册后置一边,第2册直到年7月才完成,第3册和第4册分别于同年11月和年11月着手进行,第5册和第6册又拖了3年。歌德称这6册大部头的书为《威廉·迈斯特的戏剧生涯》,并将部分念给朋友们听,而后就抛诸脑后了。在赫尔德与安娜·阿马莉的敦促下,年再次提笔续写,年6月又完成第7册和第8册。这些手稿都交给了席勒,席勒即不断寄回他的批评、建议与鼓励,这情景就像是一个接生婆在协助一场难产一样。年全书终于付梓。这最后的产品,无疑在结构上很弱,情节混乱,只有部分写得好,不过全书也反映了歌德在冲突的兴趣与模糊的理想之间,徨无措的一面。席勒笔下果断而自信的歌德,实际隐藏了很多内心的震撼与挣扎。

德文即学习阶段之意,书中指主人翁威廉·迈斯特在德国同业公会做学徒痛苦的成长过程。由书中的主角,显示了歌德在童年时就有过恋情,及他对戏剧的持续爱好。故事的进行是通过一组伶人在数十个城邑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反映了生活的教训和德国的生活景象。歌德忠于他本身的不忠实,将他故事里的英雄塑造成抛弃情妇的薄情郎。威廉·迈斯特不是一个迷人的角色。他顺着外在环境的变动或个性,而由一个状况或想法进入另一个状况或想法,如此而已。在他的恋情中,总是女子采取主动。生而为中产阶级,他总羡慕贵族,一心希望终有一天也能跻身贵族之列,另一个角色弗林比较有吸引力:她是一个标致的女伶,桃色事件频传,但她愉快开朗的个性非常具有感染力,而且她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罪恶。最突出的角色当推迷娘,她跟随着她年迈的父亲弹着竖琴吟游,以赚几个小钱糊口。歌德对她的形容是“德语说得很不好”,可是她的那首歌《你可知那地方》唱得美极了。

她爱上了威廉·迈斯特,而威廉·迈斯特对她只像爱一个孩子一般。迷娘看到威廉·迈斯特在瑟瑞萨的臂弯里之后,抑郁而终。安布洛瓦斯·托马斯把她从这页的书里挖出,为她谱成一出哀艳动人的歌剧(年)。席勒赞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一书沉静的风格,及对一个闯码头戏班子的真实描写。不过也指出了时间的前后矛盾、心理上的不可能性及人物塑造上的缺失。他也提出他对剧情上的意见,及故事应如何收尾为佳的观点。歌德对他说:“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一定照你的意思做。”可是3年后,歌德对埃克曼坦承,只有做这样的表示,才可使他的小说不致受席勒的影响。其他的书评家,态度可不这么友善了,有人批评这部书简直是一个巡回的妓院夏洛特抱怨说:“歌德在处理高尚的感情时,总要撒点脏东西在上面,似乎要剥夺人性追求神圣的权利。”这部小说倒也不该受到这么多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它也有不少美好的片段,能使人忘却世界的烦嚣。

年3月23日,席勒再度前往魏玛的歌德家中做客。他们携手为剧场工作。歌德自己选择上演的剧本,自己训练演员。他说:“是病态、荏弱、哭哭啼啼的及恐怖、可怕、非礼的,皆在摒除之列。”观众通常仅限于宫中人士,有时也邀请耶拿的学生。施莱格尔尖酸地说:“德国有两个国家剧场,一个是有5万名观众的维也纳,一个是有50名观众的魏玛。”席勒于4月12日回到耶拿,他与剧场的再度接触促使他从历史、哲学与诗歌,又转向了戏剧。他早想就华伦斯坦写一出戏。歌德也敦促他。11月,歌德赴耶拿,在那里住了一阵子,与席勒朝夕相处。歌德返回魏玛后致函席勒:“望善用时光,着手您的新剧,以便我们得以就此加以讨论。”在席勒着手《华伦斯坦》之际,歌德受到约翰·海因里希·福斯叙述德国的生活与感情的田园诗《路易丝》(年)的启发,也尝试起这种体裁来了,他于8年出版了《赫尔曼与多萝西娅》。

赫尔曼是一个强壮、健康、腼腆而安静的男孩子,他有暴躁的父亲和温柔的母亲,家里经营着一个小客栈,并在靠莱茵河的村庄里有一大片农场。由于边界的村落为法国人攻占,大批难民涌进了这个莱茵河畔的小镇,赫尔曼家人准备了一些衣物食品,让赫尔曼送了去。在救济难民的人群中,他发现了一个小姑娘,“体态丰满”“足踝玲珑”,她给难民帮助与慰藉。他爱上了她,几经周折之后,姑娘终于成了他的妻子。故事以六韵步诗行写成,充满了田园生活的风味。其中呼吁国人驱除法国侵略者的呼声,也很使德国人的爱国情怀得到满足一般读者对他过去的两出戏《伊菲革涅娅在陶里斯》和《塔索》总觉异国味太重,而且艰涩难懂。如今这篇叙事诗又大大受到读者的欢迎,歌德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后,他的读者几乎仅限于萨克森一魏玛地区。

8年至1年是席勒声誉的鼎盛时期。11月28日,他致函克尔纳说:“我仍在苦苦构思《华伦斯坦》,而这出戏到目前为止仍不成形,无终无了。”他起先以散文写,而后又改用诗的形式。他研究《三十年战争史》,所以部分材料在他而言是颇能得心应手的,可是角色太杂、事情太繁,他原想写成一出五幕剧的,如今只好放弃此想。他决定以《华伦斯坦的军旅生涯》为其序幕,而将全戏分成两部,皮柯洛米尼说明如何策划罢黜一位谋反的将领,而以华伦斯坦的女儿与一个主谋者的儿子之间的恋情展开故事。下集华伦斯坦之死是故事的歌德于阅毕该序幕后,深为其逼真的描写所动,其为以后的发展预埋的伏笔又重心所在。

处理得非常巧妙,所以,他坚决主张在上部尚未完稿之前,即先行在魏玛上演《华伦斯坦的军旅生涯》(8年10月12日)。也许这是歌德的一着妙计,这样一来,席勒就不得不完成他的大作了。9年初,席勒赴魏玛推出《皮柯洛米尼父子》,1月30日首演,颇受欢迎他返回耶拿后即废寝忘食地着手《华伦斯坦之死》。9年3月19日的一封信,显露了一位作家在充满创作热情时的状况:“我真是怕完成我工作的那一刻,而我又同样强烈地希望这一刻的到来。我觉得现在获得的自由,要比我历来所受到的束缚还要令人难受。那些束缚我的东西全消逝了,我只觉着无尽地孤悬在空中。”《华伦斯坦之死》的彩排与首演(9年4月20日)是很人兴奋的,而且极为成功。连极为挑剔的魏玛观众,都认为这是戏剧界的一大杰作席勒已达到他登峰造极的阶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