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古典音乐新手村从浪漫派到印象派的领航

来源:竖琴 时间:2022/5/4

法国,是很多艺术迷心中的圣地。流派缤纷的绘画作品,精致辉煌的建筑艺术,矍铄古今的文学作品和浪漫温情的音乐作品仿佛法国的文化名片一般深入人心。

这些伟大成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年。

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让意大利成为了欧洲的文化中心。后来居上的法国在当时虽然已是欧陆最强的国家,但文化上似乎总是稍逊意大利一筹。年,国王路易十四世下令设置“罗马大奖”,优选绘画和雕塑人才,资助他们前往意大利罗马学习艺术。“罗马大奖”就这样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为法国培养了诸多艺术家,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部大奖才停止颁发。

年,罗马大奖延伸到音乐领域,柏辽兹、比才、古诺、马斯涅、德彪西等法国作曲名家都曾获得这一奖项。但罗马大奖也曾与不少艺术名家失之交臂,在音乐界中,最令人遗憾的错过当属圣-桑。

圣-桑曾在年和年两度冲击罗马大奖,均未能成功。但在当时的法国乐坛,圣-桑早已是名声斐然的音乐天才、作曲新秀。

在整个艺术生涯的早期和中期,圣-桑都是法国乐坛中最具有艺术创新力的作曲家之一。他是法国乐坛第一位推崇瓦格纳歌剧的音乐家。他的艺术创作和理念,对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诞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在艺术生涯的晚期,他本人虽然在此时创作了《动物狂欢节》等名作,但却在艺术理念上极为保守。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被他讽刺为“画家的调色板”。香榭丽舍剧院首演《春之祭》的伟大夜晚,他甚至在《春之祭》仅仅奏响第一个乐句时就愤然离场。

很大程度上来说,圣-桑上承比才、柏辽兹等法国浪漫乐派作曲家,下启德彪西、拉威尔为首的印象派音乐,既是一个时代的尾声,又是新时代的先驱。

年,是圣-桑逝世周年,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动物狂欢节》等名作来纪念这位伟大作曲家。今天在新手村,再通过三部作品,继续走进圣-桑的音乐世界。

音乐中的恐怖片——骷髅之舞

年1月24日,圣-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在巴黎首演。

在欧洲传统的宗教音乐中,有关“末日审判”的作品数量庞大,人们用音乐表现恐怖的审判预言。

圣-桑的《骷髅之舞》也取材自中世纪圣咏中表现“末日审判”的旋律。

在乐曲的开端,竖琴的声响如同表盘上的秒针,向前跳动。

当零点到来,骷髅之舞开始了。小提琴“一惊一乍”地出现,根据作曲家的要求,这把小提琴要经过特别熟的调弦,刻意制造不和谐的音符。

木管声部随后也加入演奏,开始塑造奇异气氛。与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相比,《骷髅之舞》在“色彩”方面有很多突破,木管、铜管的融入让音乐变得非常绚丽。虽然整体来看,这是一首舞曲作品,但怪异的音响随时冲入和退出音乐,让整部作品变得情感丰富。

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法国的印象派音乐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德国首演的法国“大歌剧”——参孙与达丽拉

法国是一个歌剧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巴洛克时期开始,法国歌剧便自成体系,足以与意大利歌剧分庭抗礼。甚至歌剧的序曲,便分为“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种。

浪漫主义时期,比才、柏辽兹等法国作曲家也曾创作过大量的歌剧精品,甚至产生了“大歌剧”这一特殊的歌剧类别。

圣-桑也热衷与歌剧创作,迄今上演最多的是《参孙与达丽拉》,一部取材自《圣经》的大歌剧作品。

正因为取材自《圣经》,这部作品避开了宗教传统浓厚的法国,而是选择在年德国魏玛进行首演。

从比才的《卡门》开始,“好听”是一部法国歌剧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参孙与达丽拉》就是一部旋律非常好听的作品。“我心花怒放”等咏叹调深受歌手和观众的喜爱。

漂亮的舞蹈段落是法国“大歌剧”的标配。其中,《参孙与达丽拉》中的舞蹈段落“酒神之舞”从双簧管极富异域风情的独奏旋律开始,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与大家心目中关于“酒神”的想象紧密贴合,神秘的狂欢仿佛就在眼前浮现。的确,舞台上的“群魔乱舞”也是这部歌剧的最大看点。

圣-桑的巅峰——第三交响曲

圣-桑晚年的名作《第三交响曲》,几乎可以被视作法国作曲家交响曲创作的天花板。

年,法国与德国之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此后,法国作曲家与德国作曲家之间关于交响曲创作的较量就一直存在。原本对交响曲无感的作曲家纷纷开始创作这一体裁,圣-桑的《第三交响曲》也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年5月19日,这部受伦敦爱乐协会委托创作的作品由圣-桑本人指挥,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大厅上演。

这部作品由两个乐章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不仅有钢琴四首联弹参与,更有管风琴的加入。

虽然不少作曲家都在交响音乐中加入管风琴。但有着二十年管风琴演奏经验的圣-桑对管风琴的应用有着绝对的自信。

想当年,圣-桑在巴黎的管风琴即兴演奏,也算得上巴黎音乐界最高级的品牌之一。

当管风琴在《第三交响曲》中奏响,曾经的风采再度重现。

不得不说,在《第三交响曲》中,圣-桑对管风琴的使用确实登峰造极。在很多作曲家的笔下,管风琴在交响音乐中更多担任“气氛组”的角色。而在《第三交响曲》中,管风琴真正成为了交响曲的一个声部,融入进色彩多变、配器复杂的音乐中,融入进流畅自然的旋律中。就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一样,与乐团紧密镶嵌。

撰稿/孙海杰

排版/智嘉

北京国际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订阅号

cFestival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