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经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定型后,竖箜篌在隋

来源:竖琴 时间:2025/3/30

西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沿岸、伊朗以及小亚细亚地区的古代文明皆属其范畴。历史上,巴比伦、亚述、波斯等帝国的先后建立推动了西亚音乐文化的强盛。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其交织并渗透着多元的文化属性,也促使了音乐向东、西两方的传播,带动亚欧音乐文化的交流。

一、亚述

古代亚述,位于底格里斯河(今伊拉克)一带,在西亚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公元前三千年起建立的亚述文明在各段历史分期中不断发展。其中,新亚述时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顶盛阶段。大量的浮雕、壁画记录下当时人们生活及奏乐的场景。乐器方面,我国的竖箜篌、铜钹的都可追溯至此。

1,竖箜篌

关于竖箜篌的来源问题,学界已形成定说:可溯至古代亚述的竖琴。至于具体传入我国的时间,根据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发掘的两件竖箜篌可判断,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对此,亦无复可疑。然而,这件乐器在传播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形制和功能又是如何演变的,学界对此莫衷一是。有鉴于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乐器的形制、功能、组合形态入手,对竖箜篌的流变脉络做进一步考察。

首先,从我国新疆境内鄯善、且末等地出土的早期箜篌实物来看,共鸣箱均在乐器底部,弦杆与其呈垂直。琴弦一端系于弦杆,另一端延伸至共鸣箱。关于这两件新疆出土的箜篌源流问题,学界莫衷一是。主要争议在于西亚的角形竖琴、印度的弓形竖琴两类。

从公元前九世纪(新亚述时期),亚述尼姆鲁德宫殿中的一幅水平三角竖琴可见,新疆的竖箜篌与其形制相近,属于一脉相承之物。相比之下,印度的弓形箜篌无论在出现时间,还是具体形制上都难以证明两者的源流关系。由此表明,竖箜篌在春秋时期已从亚述传入至我国西域。

除了水平三角竖琴以外,垂直式的三角竖琴在亚述地区更为常见。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古巴比伦时期),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上就出现一例苏美尔角形竖琴。乐伎左臂挟一角形竖琴。该琴的共鸣箱在斜面,下端有一支撑杆,两者呈夹角状,分别固定琴弦两端。乐伎演奏时双手弹拨,坐奏。公元前七世纪(新亚述时期),在尼尼徽宫殿中亦有此类形制的角形竖琴,乐伎在行进时演奏。萨珊王朝时期,在塔克波斯坦的伎乐浮雕中,五位女性乐伎所奏皆为垂直式的三角竖琴。

这种形制的角形竖琴不仅在西亚频繁出现,传入我国之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竖箜篌在东汉时期进入我国之后的流传情况,以及乐器的形制、演奏方式等。在其传播路径中,新疆作为首及地区,石窟壁画中留下了大量的竖箜篌图像。以公元四世纪克孜尔第窟为例,后室正壁伎乐图中绘有两身伎乐。左侧一身左臂挟竖箜篌,其共鸣箱仍在斜面,板面与音孔已清晰可见。头部较为尖锐,弦数不详。右侧一身弹奏阮咸。两伎乐相对而奏,形成弹拨乐的组合。

此后,竖箜篌进一步东传至河西走廊一带。在甘肃地区的敦煌石窟、嘉峪关魏晋墓中涌现了大量的竖箜篌图像,仅莫高窟中就有两百余例,样式丰富。比如,北魏第窟北壁,乐伎所奏的竖箜篌,共鸣箱为半边木梳形框架,与底部的弦杆呈直角连接,十三弦。形制与波斯塔克波斯坦的角形竖琴接近,但顶部弯曲弧度略大。再如,西魏第窟南壁一例竖箜篌,其共鸣箱与弦杆呈锐角状,七根弦。形制与亚述徽徽尼宫殿的角形竖琴相似。

竖箜篌在凉州地区发展成熟后开始东渐中原。在云冈、巩义等石窟中都可以看到此类形制的竖箜篌。如北魏云冈第12窟第一组卧箜篌与竖箜篌的合奏。巩义第1窟西壁第六人奏竖箜篌的形象。两者的形制基本一致,延续了凉州地区角形箜篌顶部弯曲的结构。综观汉魏时期,我国竖箜篌的形制,大多为角形框架,共鸣箱与弦杆呈直角或锐角。琴弦在七至十三根不等。坐奏、立奏均有。在东渐的过程中,共鸣箱顶部的弯曲弧度逐渐增大,并开始与我国的俗乐器展开交融。

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定型之后,竖箜篌在隋唐宫廷乐舞中得以广泛运用,被纳入疏勒、西凉、安国等多部乐中。与此同步,入唐以来石窟壁画中的竖箜篌数量也开始骤增,乐器的数量仅次于琵琶。竖箜篌不仅在合奏及大型经变乐队中起到装饰旋律的作用,也用于佛教仪式之中,其声堪比佛声。

综观竖箜篌的流变脉络,从亚述的角形竖琴到我国角形箜篌,除了形制上的演变,乐器的组合及功能也在发生变迁。无论是新亚述时期尼姆鲁德、尼尼徽宫殿中的角形竖琴,还是萨珊王朝时期的三角竖琴,大多出现在节日及欢庆典礼的奏乐场景。乐器的数量在二至五件。

进入我国之后,这种联用数件竖箜篌的形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我国俗乐器的组合。并且,在胡、俗乐的交融中,乐器的功能被逐渐扩大。不仅是宫廷燕乐中的主要乐器,也具有礼佛之功用。虽然,竖箜篌在东渐的轨迹中与亚述的角形竖琴、印度的弓形竖琴属于同源乐器,但在性格上已然发生了转变。

2,铜钹

关于铜钹的来源,在早期日本学者林谦三的研究中就已指出它源于西亚。在此之后,周菁葆等学者亦持有此观点,并进一步将其追溯至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然而,由于我国历史文献对于铜钹鲜有记述,以至于后人对这件乐器的形态描述迥异。并且,对其另一种佛教法器之身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