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曾在采访中说:
“这是一个太好的年纪了,0到40岁的时候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所有的历练给你的感悟,你对生活的理解,你对人生的认知,都是最佳的一段时期。”
人到中年,看过年少轻狂的张扬肆意,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
对人生、对过往、对未来,都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感悟。
如雨后天晴般,迷雾渐散,更清楚地看清前路,知道人生下半场的路该如何走。
少言有人说:
“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振动。”
年少时,遇人就能自来熟,啥话都能接上茬,是很多人向往的社交状态。
那时候,我们不理解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会因为曝光她的糗事翻脸,也不懂父母为什么总责骂接话不要接太快。
后来,自己在人前尴尬窘迫的满脸通红时,怒骂孩子不懂事乱接话时,才明白: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是寡言的。
因为,在认知比自己低的人面前,争辩无益;
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多言反显愚蠢。
人天性是利己的。
再深的感情,也会在你多言把对方置于进退两难境地时,变得摇摇欲坠。
再好的交情,也经不起“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说笑”消磨。
做人,避开他人的难堪,少言,是最基本的善良。
为事,欣赏他人的长处,少言,是福己的桥梁。
人生下半场,不论人非、不踩人难、不言他过,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是为己铺路,相互成就。
少事少时,我们总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开玩笑,把它当作一个贬义词。
可经历过人心、人性的善变无常后,才恍然惊觉:
很多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事,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涵养。
电视剧里看过这样一个情节,印象深刻:
女孩来到男方家里,吃饭的时候,一老奶奶狂喊要吃东西,家人并未给她。事后,奶奶还对女孩儿说,自己天天都吃不饱,饿的前胸贴后背。
女孩儿就背着男方家人给奶奶送了一个大蛋糕。结果第二天,医院抢救去了。
家人不给老奶奶吃,是因为她生病了,不知饥饱。吃过就忘,吃多了就会危及生命。
女孩儿好心办坏了事。
生活中,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网络上因为一个视频,有人被网暴。真相扒出来时,很多人悔之不及。
街头一个妈妈痛骂孩子,旁观者指责母亲失职,却不知孩子乱跑差点儿出车祸,妈妈心疼气急。
很多时候,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任何事情,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不分时间场合,不论根源渊源,就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人,往往容易好心办坏事,甚至引火烧身。
人生路上,我们不能丢弃良善。
但说话做事之前,不妄自臆断,给需要苹果的人一车香蕉,才是真正的尊重。
人生下半场:不知之事,不如少事。于人于己,都是一种善良。
少情“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以前,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只要涉及“情”字,我们似乎都会进入一个误区:
即“情”是通过付出、牺牲、讨好,就一定能换回真心实意的。
我们试图对每一个人都表现出友好的一面,哪怕对方有所抵触,也坚定不移地相信,真心换真心。
但最后,大都遍体鳞伤。
感情里有真心换真心、双向奔赴,也有真心喂了狗、有去无回。
友情里有两肋插刀、形如一体,也有钩心斗角、反目成仇。
很喜欢一句话:
“人心复杂,众人难说。无论你怎么做,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不管你怎么做,还是会有人挑刺。”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即便你耗费所有的气力去维护每一段关系,到头来,要么没有一段真实入心的情感;要么筋疲力竭,倍感心累。
情之一字,因为真而弥足珍贵,因为多而倍显薄义。
夫妻之间容不下第三者,知己之间不存在三人行。
和谁都交好的美梦谁都会做,但梦醒之后,孤独更甚。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
把有限的精力和真挚的情感,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人生方能拥有春风化雨的柔美。
人生下半场,不要逢人就掏心,遇事就出头。
上半生已经轰轰烈烈,下半场不如通透坦荡,自在明媚地活!
点个赞吧!中年以后,才是成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