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全媒体记者岳显荣杨兰雨见习记者何佳林
中国民族器乐贯穿了中华千年的文明时空,传递着礼乐之邦的情感密码。尽管世界潮流日新月异,但在我国,箜篌、洞箫和埙等古乐器演奏的音乐在时光中以最美的旋律定格,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杜培义:因为热爱自学成才
在顺庆区西山街道栖乐垭村茹茶·茶道院,传来千年古韵的吟唱,丝丝妙音穿越千年,一件件传统乐器正在慢慢苏醒,民乐爱好者用自己的热爱与坚守向身边人讲述着传统乐器的前世今生。
一杯清茶,一首埙曲,还有琴箫演奏,是中国传统民乐爱好者杜培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幼喜爱乐器的他,尤其钟爱箫和埙等乐器。
“那个年代玩乐器就是不干正事,所以父母都是不让我接触的。我是自己八九岁左右开始偷偷摸索出来的,也没有正式学习过。”杜培义说,因为兴趣爱好,让他走上了热爱与坚守的道路。
因趣生爱,自学成才。杜培义告诉记者,九岁时他用积攒的八块零花钱买了人生中第一支琴箫,这一吹,就是四十余年。对于他来说,热爱就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那个时候反正是以吹响为主。我认为学习乐器不一定要照本宣科,按照所谓的程序来,乐器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韵味,需要我们去慢慢地感受,去熟悉指法。”杜培义介绍,箫历史悠久,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箫,有单管箫,称“洞箫”,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经常有人分不清洞箫与琴箫的区别。”杜培义笑着介绍,琴箫就是传统的六孔,既前五后一共六孔,是传统没改良版,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喜欢用琴和箫互相配合,占多数都是用的琴箫,琴箫的音色和古琴更接近,配合更完美。而洞箫的音律更高、声音更大,穿透力也就更强一些。
在杜培义一排排吹奏乐器中,埙也独具魅力。埙是一种由泥土或陶瓷制成的吹奏乐器,通常由数个不同大小的管道组成,可以奏出宽广而悠扬的音调。
杜培义介绍,埙是适合秋天的声音,代表着悲凉,也是大地母亲的声音。它声音厚重,让人感到古朴、沧桑,也是能够触发自己灵魂的一种乐器。“呜……”杜培义一边介绍一边展示,悠扬的埙声时而悲凉,时而空灵,好似游走在江湖某处。
在吹奏埙时需要与乐器融为一体,通过呼吸和气息来表达情感。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音乐声可以帮助安抚紧张的情绪,于安宁中体会古人的趣味。
“学乐器、玩乐器是很正能量的,也是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乐器能够修身养性,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把这个民族文化传播下去。”杜培义说。
陈奕如:因为传承始终坚守
和杜培义一样,“90后”的陈奕如也是中国传统民乐的爱好者之一。她从7岁时学习古筝,参加多场音乐演出,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同年,她接触到了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箜篌。
“年时,我在深圳一场音乐会上看到了箜篌演奏,非常漂亮,但是知道它的人却很少。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箜篌,所以当时就决定要学习。”陈奕如说。
“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云和》,将箜篌声音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对陈奕如来说,箜篌不仅富有韵味而且音色柔和。
据了解,箜篌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音域宽广,声色清澈,气韵柔美,广泛用于古代宫廷雅乐及民间演奏。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也出现了现代箜篌。
“每一个时代的箜篌,都有不同的风格,演奏方法也不尽相同。”陈奕如介绍,敦煌时期,箜篌演变成双排琴,形成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双排弦乐器。清代时期,出现手拨转调,加了柱,可以像古筝一样,融入了柔弦、颤音等演奏技法。到了近现代,年形成了鲜明的现代箜篌的制造工艺,同时也在演奏上更大地丰富了左手等演奏和表现方法,加上拨片的运用,使箜篌的长音延续在演奏上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据了解,与古代箜篌有所不同,现代箜篌融合了东方的古筝、西方的竖琴等乐器特点,由原来的单排弦变为双排弦,拓宽了音域。通过增加转调机械结构,让箜篌能够灵活转调。现代箜篌既可弹奏舒缓的古典曲调,又可演奏现代快节奏的乐曲。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乐器的一大魅力正是这古今交映之美。陈奕如的初心也从简单的想要学会弹奏,渐渐上升为想要将这一古老珍贵的艺术传承下去。
“我希望通过箜篌、古筝,通过音乐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爱上民族乐器,我会在弘扬传统文化这条路上愈行弥坚。”陈奕如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