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一点科普想听懂古典,先从看懂标题开始

来源:竖琴 时间:2023/7/28

许多朋友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打算去尝试着听一听古典音乐,但当打开音乐软件,看见曲目标题,一眼蒙圈,有没有?那这些标题够长的古典曲目,“标题”到底什么意思呢?

现在大家看到的标题,并非真正的曲目标题,因为古典曲目分为“标题音乐programmusic(是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十九世纪上半叶标题音乐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盛行)”与“无标题音乐absolutemusic(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

音乐史上一直有两大观点对立的派系。一派认为音乐一定要有标题,需要用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而另一派则认为音乐是一个自洽的逻辑系统,能够自己解释自己,不需要再借助其他方式来解释它。因此,造成了两个不同的分支。

举个栗子: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SymphonyNo.6inFmajor,Op.68),又名“田园交响曲”,是其代表作之一,而且《田园》这一命名还是其亲自所为。

标题音乐相比之下,因为有了具体的命名就比较好理解。所以这期我们主要说下,如何看懂的曲目命名。

仍以贝多芬曲目为例,看一看无标题音乐的“标题”是如何组成的。

作曲家:含义自不用多说,这里给出部分主要作曲家的中英文对照,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

17世纪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Vivaldi,约-)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8世纪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Paganini,-)弗朗兹舒柏特(FranzSchubert,-)19世纪

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HectorBerlioz,-)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LudwigFelirMendelssohn-Bartholdy,-)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anciszekChopin,-)弗朗兹李斯特(FranzLiszt,-)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Verdi,-)约克奥芬巴赫(JacquesOffenbach,-)安东布鲁克纳(AntonBruckner,-)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Strauss,-),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卡米尔圣-桑(CamilleSaint-Saens,-)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IlitchTchai-kovsky,-)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deSarasate,~)爱德华埃尔加(EdwardElgar,-)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克罗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简西贝柳斯(JeanSibelius,-)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奥诺德勋柏格(AunoldSchonberg,-)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FedorovitchStravinsky,-)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Prokofiev,-)卡尔奥尔夫(CarlOrff,-)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20世纪

阿隆柯普兰(AaronCopland,-)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IlitchKhatchaturian,-)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DmitrievitchShostakovitch,-)体裁:是艺术作品的式样和类型(品种)。曲式是指乐曲在连贯展开过程中的结构布局,而乐曲的体裁则是指乐曲在音乐风格和性质方面的特征。不同体裁的器乐曲的形成,都是同它们各自的应用和表演的目的、演出的场合、乐曲内容的倾向性、音调和节奏的特色、音乐风格的特征等等有关。

这里也给出主要体裁的中英文对照:

康塔塔(Cantata)

协奏曲(Concerto)

随想曲(Caprice)

卡农(Canon)

套曲(Divertimento)

练习曲(Etude)

赋格(Fuga)

幻想曲(Fantasia)

即兴曲(Impromptu)

创意曲(Invention)

摇篮曲(Lullaby)

玛祖卡(Mazurka)

小步舞曲(Menuet)

夜曲(Nocturne)

序曲(Overture)

清唱剧(Oratorio)

前奏曲(Prelude)

波洛乃兹(Polonaise)

波尔卡(Polka)

浪漫曲(Romance)

狂想曲(Rhapsody)

萨拉班德(Sarabande)

小夜曲(Serenade)

谐谑曲(Scherzo)

无言歌(SongwithoutWords)

组曲(Suite)

交响诗(Symphonicpoem)

奏鸣曲(Sonata)

交响曲(Symphony)

托卡塔(Toccata)

塔兰台拉(Tanantella)

圆舞曲(Waltz)

序号:这里的序号有别于后面的作品编号和乐章编号,这里的序号是指同一体裁内的编号。例如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那序号就是从第一号(No.1)到第三十二号(No.32)

调性: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等。以此类推,一般音乐中主要有24个调性。

常见的有四个调性:

Major/dur(大调)/Minor/moll(小调)

Flat(降调)/Sharp(升调)

作品编号:是标记作曲家作品顺序的号数。用“Op.”表示。编号大致以作曲先后为序,但也可能并非如此而产生误解。有些编号为作曲者本人标明,也有由出版者或音乐历史学家进行编号。如一部作品包含多首时,还要将其进行细分,用“No.”标记。如“Op.49No.1”就表示“作品四十九号第一首”。同一作品若有多版本或多形式,会在编号后加注字母予以区分,如Op.49a、Op.49b。其中Op.posth意为遗作,即作曲家去世后出版的作品。

有些作曲家会有专门的特殊编号(部分),如下:

巴赫作品,由德国音乐学家W.施米德(WolfgangSchmieder,-)编号的,以BWV(德文Bach-Werke-Verzeichnis的缩写,意即“巴赫作品编号”)为标记。

斯卡拉蒂的作品分别由意大利钢琴家朗戈(AlessandroLongo,-)、美国古钢琴演奏家柯克帕特里克(RalphKirkpatrick,-)和意大利音乐家佩斯特利(GiorggioPestelli,-)编成,分别用三人姓氏第一个字母L.K.P.为标记。

莫扎特的作品编号由克歇尔编成,以K.为标记,如莫扎特《长笛竖琴协奏曲K.》。

舒柏特的作品编号由奥地利音乐学家多依奇(OttoErichDeutsch,-)重新编号,以D为标记。

乐章编号:一般使用罗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的也比较常见),“I”表示第一乐章,“II”表示第二乐章,依次类推。

速度标记:一般专用于表示乐曲的速度,起源于意大利语,所以大多由意大利文写成。这些标记可分为两类,即速度标记和速度修饰标记。

速度标记

速度修饰标记

通过以上介绍,希望各位日后再看到时,能够了解曲目“标题”所表达的含义,帮助各位更好地去了解古典曲目。当然,文章中尚有很多不足与纰漏,希望各位理性指出,谢谢!

*部分内容取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