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6世纪中叶,在人文主义作家多拉周围聚集着一群年轻的诗人,他们十分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积极地翻译、阅读并模仿品达、贺拉斯、维吉尔等人的作品。为了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七星诗社主张模仿古人,诗人要“日夜翻阅希腊、罗马的著作”。
莫里斯·塞夫以长诗《拉德利》闻名。诗的形式规整,由个十行诗节构成,每句十音节。主题是爱情,但与马洛的爱情诗迥然相异。马洛颂扬两情相悦的世俗情爱,塞夫则歌唱一种形而上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这在把官能享受看作人生一大快事的文艺复兴时期相当罕见。《拉德利》的这个特点和诗人深受意大利15世纪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费西诺的影响有关。诗人把爱情视为精神的结晶,当作热爱上帝的体现。他大量运用意义隐晦的象征和隐喻,给作品裹上了高深艰涩的外衣。
马洛始终拖着中世纪的影子,塞夫的内省倾向又与时代不甚合拍,这就决定了16世纪前半期法国抒情诗仍与中世纪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的影响、崇拜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新一代诗人登上诗坛之后,他们自然感觉到强烈的革新冲动。七星诗社集中了新一代诗人的佼佼者,为法国抒情诗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16世纪70年代,宗教战争爆发。七星诗派的领袖龙萨作为宫廷诗人,在诗坛代表王权和王权支持的天主教的声音,他的作品在呼吁恢复和平的同时,谴责新教分裂祖国。
新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是多比涅的《惨祸图》和杜巴尔塔斯的《创世第一周》。这两部作品的宗教狂热和教派狂热远胜于龙萨,这和新教的非法地位与困难处境有关,也和作者都曾经亲身经历宗教战争铁与火的洗礼有关。《惨祸图》这首长诗具有明显的论战性质,以浓彩重墨描绘了胡格诺派的历史、战争给国家尤其给农村带来的浩劫以及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并对大贵族和司法部门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创世第一周》则更像是新教的宗教宣言书。
作品在歌颂上帝创世和表达诗人崇敬上帝的热烈情感的同时,将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各种知识都吸收到关于创世的描写中,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这两部作品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它们的宗派倾向,而在于它们篇幅浩大,场景描写铺张,枝蔓繁杂,语言雕琢,开了巴罗克文学的先河。16世纪中叶,以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为代表的意大利民族文学对他们的震动很大,他们深切地感到法语的贫乏和法国诗歌的落后状态,立志创作出与意大利文学相媲美的法语文学的抱负促使这些诗人结为“七星诗社”。
年,杜贝莱发表了诗论作品《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以后龙萨又在其《诗艺简论》和《法兰西记》序中对七星诗社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述。针对当时的学者和作家用拉丁语写作,七星诗社高举民族语言的旗帜,认为法语同样能表达伟大的思想和感情,同样能产生伟大的作品。鉴于法语的贫乏和粗陋状况,他们建议通过恢复旧词、使用方言、行业词汇及创造新词、复合词以及向希腊和拉丁语假借词汇等手段来丰富法语。在创作上,七星诗社除强调灵感外,主张通过艰苦的劳动创作出不朽的诗篇。诗人要了解诗歌的内在规律,韵律要丰富、和谐。
七星诗社尤其推崇亚历山大体,认为它是写作抒情和哲理诗的最好形式。他们排斥中世纪的回旋诗、谣曲等民间体裁,提倡颂歌、悲剧、喜剧,尤其是史诗等长篇的古代诗歌形式和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为了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七星诗社主张模仿古人,诗人要“日夜翻阅希腊、罗马的著作”,从古代作品中汲取营养,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古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就会自然流露于笔端。这一模仿理论影响了法国两个世纪的文学发展潮流,他们的主张在17世纪尽管受到布瓦洛等人的严厉批判,但在一些古典主义作家手中又得到了发扬。
皮埃尔·德·龙萨是七星诗社的盟主,也是法国抒情诗的先驱之一。他出生于风景秀丽的卢瓦尔河谷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他以后的创作很有影响。龙萨自幼作为宫廷侍从陪伴王子和公主,本想长大后从军或做外交官,然而一场大病使他的耳朵几乎失聪。年他进入科克莱学院,转向研读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七星诗社其他诗人一道,积极捍卫和丰富法兰西民族语言。院长多拉对他寄予厚望,称他有望成为法国的荷马。
早年他对颂歌这种形式独有情钟,于年发表了四卷《颂歌集》,年发表第五卷。《颂歌集》中大部分诗作是模仿古希腊诗人品达而写的,歌颂的是亨利二世及宫廷显贵,诗中满篇是象征、神话及祈祷,十分做作。后来他受了贺拉斯影响,因此《颂歌集》后面有少量诗歌较为轻快,表达了个人的感受。诗中描写了泉水、岩洞、树木、动物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还感叹时光的流逝、死亡的无可避免,宣扬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从年开始,龙萨转向模仿阿那克里翁。
龙萨也以十四行诗知名,自年起,陆续写成《爱情集》、《爱情续集》、《新爱情续集》,以十四行诗的形式描写了他的爱情感受,这些作品标志着诗人个人风格的形成,从此龙萨声名大振。他强调韵律和谐,写诗是为了歌唱。年,龙萨转而投入一些严肃题材的诗歌的写作。《赞歌集》颂扬的是宫廷里的某个大人物或是对永恒、哲学、死亡等抽象主题的思考,诗中充满溢美之词及寓意和神话,成就不大。
年,龙萨被查理九世召入宫廷,对国王的忠诚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为君主歌功颂德。在《关于时代灾难的时论诗》中,他坚决站在宫廷一边,反对新教。他还梦想为法国留下一部伟大的爱国史诗,模仿维吉尔创作《法兰西记》,终因写不下去而搁笔。随着查理九世的死去,龙萨开始失宠。晚年对爱伦娜产生的爱情又激发他写下一些抒情的十四行诗。龙萨从来不掩饰要成为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的雄心,认为获得了荣耀便战胜了死亡。
他在病床上口述的诗歌也表达了这种抱负:“我曾生活过,我的名字因我而不朽,/我的羽笔飞入长空变为一颗耀眼的星。”对死亡的焦虑经常使他感叹时光的流逝,时间将带走一切,因此要珍惜青春,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爱情。他在诗中写道:“要生活啊,相信我的话,别再等待明日,/就在今天采摘生命的玫瑰。”龙萨的诗中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爱恋之情,这绝非一种矫饰的点缀,而是对田园风光的真实感受:“十五岁的年纪还未来临,/山川、树木、溪流比王宫更能让我欢心。”
大自然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是神话般神秘的生活场所。诗人,这个天之骄子可以弹起竖琴,与自然交流。在诗中他还呼吁保护自然:“听我说,樵夫,你的双臂请稍息片刻,/你砍下的不是树杈,/你没有看见那滴滴鲜血,/正从树皮下仙女的身体中汩汩而出?”龙萨的诗中经常出现神话故事,这是因为他年轻时曾博览古希腊、罗马文学,神话在他写作时可谓信手拈来。然而他诗中的神话不是用于炫耀或哗众取宠,每个影射都使其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在读者心中引起一系列联想。
《致爱伦娜的十四行诗》中的女人的名字令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美的理想化身海伦。然后诗人描写了一位对镜顾影自怜的丑老太婆,读者对神话的联想被打断,惶惶地感到了那摧毁一切的时间多么无情。龙萨的写作生涯延续了三十多年,他尝试了各种诗歌体裁,从应酬之作到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篇。他对自己诗人的使命有高度的责任感,他的一生都在不断拓宽和更新法国的诗歌领域。他大力提倡流畅的亚历山大体,认为“亚历山大体诗歌在我们语言中的地位,好比英雄史诗在希腊和拉丁语中的地位一样。”他还创立了韵脚和节律的新规则。他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直抒胸臆,被誉为近代法国第一位抒情诗人。
结语
七星诗社的成员实际不只七人,一般说来,以龙萨在《亨利二世赞》一诗中提到的七位诗人为主要成员。他们是龙萨、杜贝莱、若代尔、贝罗、巴依夫、蒂亚尔和佩尔蒂埃等七位诗人,其中以龙萨和杜贝莱成就最高。龙萨是一位哲理诗人、宫廷诗人、爱情诗人,也是一位自然诗人,生前已是功成名就。17世纪受到马莱伯、布瓦洛等语言纯洁派的批判,被遗忘了近两个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又发现其作品的价值,把他列为法国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