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蒋文龙/摄成立于年的苏州交响乐团(以下简称“苏交”)由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平均年龄34岁的优秀乐手组成,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乐手超过75%,这支朝气蓬勃的职业乐团将在11月18日迎来六周岁生日。8个月完成建团,半年后启动国际巡演,不到一岁半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不到两岁开创国内交响乐团举办专业作曲比赛的先河,不到两岁半在联合国总部奏响中国农历新年音乐会……一系列的创举和成绩,让苏交在业内声名鹊起,也成为苏州城市和江南文化的一张新名片。精致融合,“小”乐团释放大能量年春节,苏交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演出年初,应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邀请,成立不到两年半的苏州交响乐团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演出,这是联合国首次在新春举办音乐会。时任中国驻联合国特命全权大使马朝旭评价:“苏州交响乐团虽年轻,却可以说是苏州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它是一个由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乐手组成的小“联合国”,带来的精彩演出包含中国经典作品与西方古典音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自信。”“演出当天,八十多个国家的大使远道而来,对我们的演奏给予高度评价。演出现场,‘你好苏州’的中文字眼随处可见,充满地域特色。”时隔三年,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依然对这次演出经历印象深刻。法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奥地利……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通过一次次“走出去”,苏交不断用音乐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包容性和苏州城市的无限魅力。关于这支乐团该如何定位,陈光宪其实一直在思考。直到年苏交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进行首次亚洲巡演,他在台下听着乐团在首席指挥许忠的执棒下演奏德彪西的《大海》,突然意识到,苏交本身的小三管编制演绎大部头作品难有优势,但可以朝着“小巧精致”的方向发展,将来自苏州的美带向世界,“苏交应该走一条‘精致’的演出路线,就像苏州这座城市一样。”除了持续的巡演,苏交从成立伊始,就筹划举办引人注目的国际活动。年,首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就收到了来自四大洲、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部作品,开启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新篇章。去年第二届金鸡湖作曲比赛、第二届金鸡湖钢琴比赛继续深入探索交响乐与精致的江南文化之间的“古今融合”“美美与共”。陈光宪认为,金鸡湖作曲比赛让全球作曲家围绕“江南文化”进行创作,既能让作品更好地反映江南地区的人文景观,也能让交响乐吸收江南文化中特有的节奏、旋律、曲调等,在增进全球作曲家对江南文化了解的同时,还有机会带着这些中西交融的优秀作品去世界巡演。“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江南视角、江南口吻去谱写其他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讲好城市故事,弘扬时代旋律。”陈光宪说。守正创新,打造文艺院团发展的“苏州模式”《牡丹亭》昆曲与竖琴五重奏音乐会蒋文龙/摄当交响乐遇见昆曲,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年7月9日,《牡丹亭》昆曲与竖琴五重奏音乐会在苏州金鸡湖音乐厅上演。六百余年的昆曲,四百余年的《牡丹亭》,二百余年的交响乐,室内乐的精致隽永与昆曲的典雅唯美相得益彰,竖琴五重奏的独特形式与《牡丹亭》的当代魅力相映成趣,如同苏式双面绣,一面西方艺术,一面非遗文化,别有一番言说意趣。这是被誉为苏州文艺界“新三朵金花”之一的苏州交响乐团与“三朵金花”之一的苏州昆剧院首次合作,也是国内乐团首次将昆曲与竖琴、弦乐五重奏结合,探寻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室内乐的“共鸣”。“我们中国的交响乐要在世界交响乐之林有一席之地,就必定要有中国的特色。昆曲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和这些剧种、音乐的结合,把苏州元素放到交响乐中来。”陈光宪在介绍这场跨界演出的创意来源时说。成长在苏州这座国际化都市,苏州交响乐团的血液里流淌着守正创新、多元包容的基因。成立以来,乐团始终在积极探索交响艺术与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创新型表达:与民乐,今年1月,苏州交响乐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亮相“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我们北京见”大型文艺晚会,以“缤纷江南味儿”为北京冬奥添彩;与芭蕾,去年11月,苏州交响乐团在指挥家、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的执棒下,为苏州芭蕾舞团《人偶情缘》演出进行现场演奏,为观众带来“听芭蕾”“看交响”的双重美妙体验;与图画影像,去年11月,“谭盾与苏州交响乐团《女书》《图画展览会》音乐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女书》交响诗与十三部《女书》微电影、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与康定斯基的绘画同步呈现……陈光宪介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苏州交响乐团选择主动出击,不断拥抱新科技,革新演出形式,在国内率先试点“5G+4K”“5G+8K”直播音乐会,将演出阵地搬到线上。年起,苏州交响乐团尝试策划了一系列高品质的“5G+4K+VR”线上音乐会,反响热烈;去年6月,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沙家浜·世纪波光》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首演,观众可在8K超高清剧院以及设置在苏州多地的8K大屏幕同步观看,开国内先河。在管理模式上,苏交同样积极探索,勇于革新。陈光宪举例,国外乐团的乐器都是乐手自己的,但在国内都是乐团的,这种制度造成管理成本非常高。苏交成立后,采用“乐手用自己的乐器,乐团给予补助”的方式,既鼓励乐手更加珍惜乐器,又降低了维修管理的费用,成为国内乐团改革的新亮点。年,中宣部调研组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艺院团创新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苏州交响乐团所代表的院团改革“苏州模式”,成为全国院团改革学习的范例。曲高也能“和众”,古典乐构起城市人文关照新桥梁苏州金鸡湖音乐厅蒋文龙/摄位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二层的金鸡湖音乐厅,是苏州交响乐团的驻地。音乐厅由声学设计大师丰田泰久担纲声学设计,充分融入苏州元素,兼具苏州园林云墙、石径的流动之美和苏州丝绸轻盈、灵动的流动之雅。如今,这里已成为苏州重要的文化地标,每年,苏交乐季演出、艺术教育等各类活动轮番上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乐迷前来“打卡”。在全新的-音乐季,苏州交响乐团将用60余位古今中外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引领大家探索古典音乐的无限可能。“音乐巨匠系列”以专场音乐会,呈现罗西尼等9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重点作品方面,奥尔夫的大型交响合唱《布兰诗歌》、勋伯格的《升华之夜》、陈其钢的《五行》等均为国内极少上演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职业乐团,苏交自成立至今一直强调乐季的策划与呈现。“一个好的乐团,不能没有好的乐季,虽然疫情冲击很大,我们的乐季依然维持着较高水准。”陈光宪介绍,乐季之外,苏交也注重音乐普及,“以前交响乐团来演出,买票的人并不多。现在苏州热爱交响乐的乐迷越来越多,我们许多演出都是一开票就很快售罄。”他认为,这样可喜的变化,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音乐普及教育。苏交建立之初,便专设艺术教育部门,时至今日已形成成熟的音乐普及体系。走出音乐厅,苏交艺术家下沉至学校、社区,开设讲座进行宣传;走进音乐厅,每场音乐会前的导赏环节、“大咖聊古典”系列讲座、“大手牵小手”艺术普及周……覆盖全年龄层、各行业观众的音乐普及,让每一位苏城乐迷得以沉浸在音符的熏陶中,感受“千年传诵之典故,袅袅音符之玲珑,磅礴时代之强音”。苏交”大手牵小手“艺术教育普及活动蒋文龙/摄陈光宪表示,疫情也让苏交开始思考:作为一支职业古典乐团,自身能为苏州乃至中国的音乐市场带来怎样的价值?他分享了一件难忘的事,“今年苏州发生疫情时,我的一位朋友,《阿凡达》电影配乐作曲、作曲家西蒙·弗兰格林专门为苏州写了一首曲子,以表达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分子,希望苏州疫情早日得到控制的美好期盼。我想这也是在以音乐为纽带,构建起情感桥梁和人文关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