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肖复兴,我们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年,他读高一,叶圣陶老先生将他的那篇获奖作文反复修改,邀他去家中畅谈。
那个下午,一定如同一首清凉、悠扬的乐章,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序曲。
鲜有人知,除去文学,音乐同样是他生命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本书所写的,就是他关于音乐的随想。
书名很朴实——《我的音乐笔记》,封面上一架黑色的钢琴,坐落在斑驳的树影里。
圣桑说:“音乐起于词尽之处”。谈音乐,是一件很难,也很容易无趣的事。
因为音乐本身,就已经是流动着的文字、画面、情感……它是属于心灵的诗。
任何的语言描述,在真正美好的音乐面前,都容易显出苍白与逼仄。
但,音乐的好处在于,当它被创作出来时,它已然不朽。
它的美是向所有大众平等地敞开的。偶有碰撞和回响,难免会想用文字留住感受。
那么,肖复兴从哪里谈起呢?
全书共三卷。
卷一谈音乐家。
巴赫、莫扎特、布鲁克纳、戴留斯……
从童年出发,去发现他们天籁的独特;从际遇的转合,来体会不同时期创作的异同;还有那永不凋零的盛放的理想和爱情,在文章中被多次提及、咏叹。
有时从一句乐评两相比较:“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
有时从一张老唱片旁逸斜出,讲述自己各个阶段与音乐的邂逅。
什么是作品的“完整”,什么是真正的“听懂”,往往需要透明的面对,以及年月的印记。
忙碌的时候,繁杂的时候,沉浸在音乐里,可以消弭许多的情绪、芥蒂。
好的音乐家太多,好音乐太多,耳朵不够用。想起台湾的马世芳曾写过一本书《耳朵借我》。
卷二谈乐器。
小提琴与大提琴,单簧管与双簧管,竖琴与钢琴……
作者的热爱与敏感,让所描绘的每一种乐器,都成了活的。活的质感,活的纹理,活的情感。
弦乐的古典美,簧管的温情与灵性……也都有了具象的画面。有人说,好的文学家是大自然的眼睛和耳朵,可以 地进行还原。肖复兴所描绘的音乐,也是这样。
他写琵琶与竖琴:
“听琵琶,我总觉得像是地底下流动的河水,那河水可以清澈,可以呜咽,可以澎湃,却总是在一个规定的区域里流淌。听竖琴,我觉得像是天空的阳光,格外灿烂,到处流淌,明亮得辉映在树林山脉房屋草地,当然包括在河水之上……”
卷三则是寻访音乐家故居所记。
“想要深刻地认识一个人,要去他的家乡走走。”我似乎越来越认同这个观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尚有迹可循。
一个人的特质,最初都是那片生养的土地所赋予的,以后无论怎样变迁,都将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人的一生存在着。
对音乐家而言,更是如此。
肖邦的母亲,在那扇小窗子的房子里,给过他最良好的音乐启蒙。
德沃夏克的故居里,摆着小镇上寄宿学校李曼老师的照片,那是他音乐的引路人。
那满城飘荡着音乐的维也纳,中央墓地里长眠着贝多芬、舒伯特……
纽约“问号瓦”酒吧,一间潮湿而肮脏的房子,是鲍勃·迪伦表演开始的地方。
如果没有这些可触摸的实物,又怎么能承载得了在音乐长河里,漂泊而来的脚步和目光呢?
音乐在时间里流淌。
它永远闪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