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否定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说,把美看成是现实的、具体的,认为艺术不是“理式”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一切“美的艺术”的共同功能,一切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源于模仿,而这个模仿的过程就是学习、教育的过程。艺术的教育作用离不开美感的享受,学习欲望的满足能带来思想和感情上的享乐。
他推崇艺术教育形式中的“自然的模仿”功能,他认为自然是至善的高体现之一,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古希腊艺术模仿的是古希腊人的生活,而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其本性都趋向于善与美。善经常以行为表现,美在不活动事物上可体现,美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各部分构成事物形式上的整体,反应事物的内在规律。
基于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要“效仿自然”,即合理的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开展。亚里士多德提出,0至7岁的儿童要顺应自然,不能有任何学习任务和强制性的劳动,要引导儿童多做适宜肢体发育的、审美游戏及相关活动。
各种各样的嬉戏玩耍,都应当是他们日后将热心投入的人生事业的仿照;教育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从7岁至青春期的阶段,和从青春期到21岁的阶段。7到14岁的儿童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要到国家办的学校中接受和谐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对儿童灵魂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他提倡儿童多接触音乐。儿童同时还要进行体育训练,以增强体质、鼓舞勇气、塑造体态的美;亚里士多德认为14岁是少年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初级教育到第二级教育的一种转变。
过了14岁亚里士多德提出,让少年拿出3年的时间开展“其他学习”,罗马人称之为自由艺术,主要包括语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在这一方案中,还包括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
学生到了21岁主要通过接受智育和美育,来培养心智和道德方面的美德,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使灵魂中关于美的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亚里士多德将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吕克昂学园,他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授课程序,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处于少年期心灵成长速度快,应该围绕音乐教育,建立德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诗歌、舞蹈、绘画、雕塑还是其他一系列艺术形式,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比不上音乐教育。音乐是本身内含美善的教育,他认为音乐能引起激发人性中情感的优势,使人产生自发的向善心理,从而通过感化养成高尚的道德习性。
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不仅包含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而且以心灵动作为模拟对象,在一切艺术中具模仿性,音乐对灵魂净化,在于协调理性非理性、情感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使人的本心得以健康发展。
他认为音乐教育选取“内涵有益的教训并可培养秩序的曲调”为适合,培养德性的有效途径是音乐教育,音乐对德行的良好规范作用将甚于性情。
在乐器中,亚里士多德非常推崇竖琴和七弦琴,认为他们是一切乐器中和谐、端正的,又难度适中,从而适宜选取作为乐器。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增强人的闲适程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闲适”是从事自由的理性活动,可以消减繁忙后带来的消极影响。获得闲适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接受音乐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的闲适,达到终极的至善和幸福。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建议要在实践中去学习,学生要有登台演唱的机会,目的是培养他们对别人表演进行评判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社会效用在于净化,可以理解为是灵魂整体的净化,对灵魂的陶冶和改善,无论是诗歌、音乐还是悲剧等艺术都具有灵魂净化作用。艺术不仅造成一种感情的净化,给人以愉悦和娱乐,还有助于道德的完善。
教育公民子女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应用与需要,而是为了塑造公民子女自由且高尚的情操,审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善的人,实现人生幸福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追求的目标,仍然是建立自己的完美的现实的理想国——中庸适度、小康幸福的奴隶主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教育,是使城邦民众德行划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和巩固雅典人道德的重要部分,是理性方面的启导,训练出必要的才能,使心灵趋向于善。但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凡是涉及职业性的技艺都被他轻视。
审美教育的对象只是奴隶主阶层,在接受审美教育时,学会鉴赏美、鉴别美、享受美就可以了,任何工匠技艺和劳动,都会降低奴隶主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拒绝所有器乐演奏的训练,认为这主要是以参与竞争为目的。
他更倾向于在早期教育中,让学生稍加练习音乐,学习音乐只会欣赏音乐就可以,不必去演奏,做到应以青少年达到能够欣赏高雅的旋律和节奏的水平为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