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情结最先是出现在泷本裕造的《伟大的普通人——真正的贝多芬》一书中。这本书的作者,泷本裕造先生,在日本京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部担任教授一职,他出生于年3月,结束在京都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教授职务后,随即组建了京都贝多芬研究所出任所长职务。
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泷本裕造先生,提倡扎实学风的代表作,充满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新的理念,赋予挑战。在著作的第一章中,作者先是通过英国的年轻钢琴家尼特,在跟随贝多芬到维也纳学习的日常生活中回忆:“在我们近距离谈话时,老师的左耳并没有很大的听觉困难。”对贝多芬耳聋的情况进行分析。此时贝多芬45岁。
年9月末伦敦竖琴制造商拜访贝多芬,并给贝多芬的钢琴调音,贝多芬为了表示感谢,还为他即兴演奏。在年的演奏会上,他演奏了《大公三重奏》。由此可看出贝多芬的耳聋状况并没有那么糟糕。
作者还写出贝多芬生活奢侈,日常雇有保姆,口味也十分挑剔。一生曾经交往过许多女朋友作为结婚对象,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甚至包括被称作“永远的恋人”的女子。
贝多芬拥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技术,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在同贵族女性的交往中也遵守时间、有礼貌、得到很多贵族少女的青睐,可是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平民和贵族是很难成婚的,再加上贝多芬没有固定的职位,社会地位低下,与爱慕者门不当,户不对,终究是失败。
另外,关于贝多芬的家庭,父亲和祖父,大多数传记中表明,贝多芬出身贫寒。然而,贝多芬的祖父是宫廷乐长,工资在乐团当中是最高的,年收入弗罗林银币。
有关于贝多芬家里装饰的记载:“有六个房间,而且都有漂亮的家具,银质餐具,东方的瓷器,房间里充满着珠光宝气。”并记载每个月还会把一部分工资用来存款,或许和贵族相比较,贝多芬的家庭是贫穷的,但是从平民的角度来看,贝多芬是绝对不贫穷的。
著作的第七章中,用整个一章节来阐述,并且首次提出贝多芬的贵族情结。也是整本书当中的重中之重,精华所在。首先作者解释了“情结”的概念,认为情结影响着正常的心理活动。书中总结了贝多芬为何会产生贵族情
首先,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在宫廷开始担任管风琴师和乐团的演奏员,这使他拥有从宫廷内外获得详细生活体验的条件,除了工作之外,贝多芬还曾同贵族布洛伊宁家之间,有过亲密的接触,像兄弟那样一起学习,食宿,夏天又一起生活在别墅。
此外,贝多芬对贵族的兴趣,以及从贵族的内部观察和体验到贵族教养,特权等,对贝多芬的思想和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再者,贝多芬留学来到维也纳,很快受到了音乐爱好者李希诺夫斯基侯爵的宠爱和资助,使他的生活非常优越。
贝多芬对贵族的音乐兴趣,生活和内部事情都非常的了解.然而,贝多芬不能忍受那些贵族们,很讲究的规则以及不自由的生活,从资助者家跑了出来,这让他失去了刚刚得到的贵族特权和经济实力。
贝多芬无论如何也想成为贵族,拥有金钱和特权,但是这种想法在现实世界里是实现不了的。在这样摇摆不定矛盾的心理作用下,贵族情结就产生了。贝多芬在作品《欢乐颂》当中,背叛了自己的初衷,最后也没能够成为贵族。他又强烈地盼望着人类的平等。
在贵族的角度上看,音乐的作用是属于消遣的,贝多芬等音乐家的职责,就在于提供出沙龙音乐会和宫廷音乐会的作品,供贵族去欣赏,假如没有贵族,贝多芬的音乐活动是不可能的,贝多芬的一生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着贵族展开的,所以,他这一生,都没有跳出贵族情结。情结正是由心理纠葛引起的。
书中提到,贝多芬的贵族情结,主要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加上生活上的习惯,贵族情结开始逐渐显露。
贵族情结,就是感觉到的,在贵族意识的驱使下的行为证据。所以,像海顿那种,为了拿到俸禄为贵族服务的人,是很难有贵族情结的,另外像革命家那样,对旧制度的一个反抗和颠覆的人,也是不会产生贵族情结的。
只有处于中间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们,在对这些事情有思考之后,有疑问,有反抗,而另一方面又有点满足于被恩惠的现状,这样的人才会产生贵族情结。
贝多芬与莫扎特和海顿不同,他从小就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