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竖琴 >> 竖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冬残奥会这些细节太暖心无障碍设施让爱无

来源:竖琴 时间:2022/12/21

3月13日晚,在浪漫的基调和唯美的氛围里,北京年冬残奥会于今晚落下帷幕。一个有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巨大“留声机”,在闪亮“雪花”下旋转。几位竖琴演奏者演奏开场音乐,代表团旗帜入场,“留声机”唱片变成转动蓝色地球,伴随《欢乐颂》响起,雪容融热情迎接,各参赛代表团旗手们走上舞台,仿佛在地球上漫步,携手走向未来。

九天的冬残奥赛事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标注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残奥会不仅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让人们相约共建一个“一起向未来”的美丽新世界。

藏在细节里的冬残奥会无障碍设计

北京冬残奥会在努力做好赛时无障碍服务保障、满足残疾人运动员使用需求的同时,强化细节管理,真正从残疾人的使用角度出发,所有的设计和设施不仅符合规范的要求,更是在规范的“宜”和“应”中,凸显着北京对无障碍设施的态度。

在北京冬残奥村,所有的入口均使用平坡入口,一条人行暖廊道路南北贯通;在张家口冬残奥村,下沉广场则建成了符合坡度要求的多折木质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冬残奥村的房间中,大到床铺小到门把手,每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比如,房间没有门槛,方便残奥会运动员进出室内;门是推拉式的,顺滑又静音;床是调节过高度的,正好与轮椅完美对接;灯具、空调、窗帘都是自主控制,室内配备感应传感系统、语音提示系统,救助按钮触手可及、就连无障碍卫生间的门把手也不例外,它是长的金属把手,坐轮椅的人可以用,上肢缺失的人、平时生活上用脚比较多的人也可以用。

举办冰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内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它们分散在各个场馆入口处,并做成阳台的样子场馆还将运动员座席区下部的不透明板墙改为透明的,方便运动员坐在冰橇上实时观察赛场情况。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为残疾人“量身定制”了不少设施。比如,在运动员热身区,将脚蹬自行车换为手摇健身器。

在运动员更衣室的淋浴间,新增一个花洒底座,让运动员触手可及。

从运动员更衣室至比赛场地的通道内,全部铺上仿真冰板,降低坡道的坡度,方便运动员行动。

无障碍设施也并非运动员的专属,“冰立方”在观众看台席、媒体看台席均设有无障碍座位,同时按1比1的比例设陪同席。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有智能无障碍卫生间!

卫生间内,宽敞的回转空间能充分满足轮椅人士的需要,挥挥手马桶坐垫套就能自动更换,一边的垃圾桶也是挥手感应式的,运动员还能在低位洗手台能一站式洗手、烘手。

除了赛场,运动员们待的最久的地方莫过于冬残奥村了!据悉,冬残奥村将启用9栋完全满足无障碍需求的公寓楼接待运动员及随队官员。

为了让大家住得舒服,残奥会房间采用带有把手的平移门,开关、插座、镜子、窗户把手等也都采用低位设计。

紧急按钮设在床头柜上方显眼之处,如遇突发情况可一键呼叫,信息直达中控室。

无障碍卫生间地面为防滑地面,设置两侧有安全抓杆的坐便器,洗手盆为高度80厘米的台式洗手盆,淋浴间为无障碍淋浴间,设置安全抓杆和淋浴凳等。

可以说,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切实提升了残疾运动员参赛、观赛和住宿的体验。

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设计,强调的是一种“通用设计”,不仅是照顾某一个类别的残疾人,或某一种人群的需求,而是希望这些无障碍设施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遗产,产生可持续的利用。

从冬残奥会到所有人的畅通无阻

冬残奥会,不仅为全世界的体育健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推动了主办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平等与开放、安全与便捷的环境,从而建立起从行动到内心的畅通无阻。

然而,相比冬残奥会的尽善尽美,国内一些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状况却令人“揪心”。

年1月,残疾人陈小萍坐轮椅摔倒在人行道口,并于三天后不幸去世。事后发现,出事路口的坡道坡度很陡,还存在斜坡路面不平整、阻车桩距离过近等问题。

小萍出事时的人行道口

除此之外,面对“举步维艰”的人行步道,盲人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大。在国内不少地铁站附近,共享自行车横跨盲道,“占道”成了常态。

“拐弯盲道”、“陷阱盲道”、“撞墙盲道”也比比皆是。

盲道十八弯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要实现“无障碍”仍有不少问题摆在眼前。

比如在贫困地区设施普及率低,残疾人出行依然有困难;既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缺乏定期维护,存在不好用、不友好的局限;某些无障碍设施甚至忽略了人群的真正需求,从来没有被使用过……

种种问题表明,国内无障碍设施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难以跨越的台阶

城市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树根拱起路面。槐树是浅根性植物,最容易把路面翘起来。而我们在城市种树,从来不会想到树根对人行道的影响。另外我们习惯用面积特别小的砖铺路面,它很容易导致路面不平。

再看从通用无障碍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栅栏。在城市的公园、绿地、人行道等边界处,为了便于管理,会设置一些防止自行车出入的栅栏,两片栅栏交错,留一个窄窄的入口,人可以进出,自行车则被挡在外面。如果这样,管理目标满足了,但是对轮椅人士特别不友好。全面开展无障碍优化提升的一个细节,保证所有人的使用。

此次北京冬残奥会将会推动全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无障碍”的内涵和外延。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的体现,也是残疾人消除内心自卑与沮丧、勇敢融入社会的台阶。为残疾人提供一个无障碍的出行环境,帮助他们解除生活与出行的“障碍”,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无障碍不仅仅是一个台阶、一条盲道,而应该是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工作。发展无障碍实际上是消除歧视,是尊重生命、维护权利和拥有尊严的充分体现。

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提供了极佳的设计典范,网络上#冬残奥会无障碍设施太暖了#的话题也正被热烈讨论。

以冬残奥会为契机,当大家的目光聚焦到无障碍环境,我们相信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将不断提升,也将带动我国无障碍事业的发展。

让爱无“碍”,我们“一起向未来”!

无障碍设计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

无障碍设计不仅包括对设施的设计,也值得所有景观设计师去好好研究。景观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可以在文化、色彩等方面有特别表现,更需要在实用功能和技术细节上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的人性化需求。

在景观空间中的人性化表现

无障碍设计意味着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和正常居民一样观赏景观,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无障碍服务系统,使这类人群能够不受约束地持续的使用景观。

无障碍化之出入口:路面设计平坦,控制一定范围内高差,路宽至少在厘米以上

出入口转角处周围要有足够空间,以便轮椅使用者停留

园路路宽应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

当台阶成为行为不便者障碍,则需要用坡道来解决地面高差问题,因此有台阶的地方一定要有坡道

对于轮椅使用者,坡道应缓且防滑,设有护栏和良好照明。在坡长每超过10米时,则设置一休息平台

轮椅使用者也可以使用的坡道扶梯

注意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不能因单纯地追求形式美而使坡道过于曲折或冗长

在狭长空间中,布置单向的折叠型坡道,以节省空间;在一些小空间的局部使用短坡道,以活跃空间气氛

在景观空间中的文化性表现

无障碍景观设施设计完成后能够满足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处理好景观的环境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的关系。在满足此类人群的工作、生活、学习等物质性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文化认同感和地域感的心理需求。

在景观空间中的色彩性表现

色彩效应在无障碍景观设施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在无障碍景观设施中适当使用柔和的中型暖色调,可以使这类人群得到较好的心理上的放松和休息。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广网、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青年报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