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携手王心源奏响《a小调钢琴协奏曲》贵阳交响乐团/供图
6月2日,由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杨洋指挥贵阳交响乐团演出“浪漫印象”音乐会,为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精彩的演绎。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精妙。其实应该是“浪漫·印象”,两个紧密衔接的板块。前有浪漫主义大师舒曼的《梦幻曲》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后接印象主义音乐宗师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及《大海》,使人清晰地听到西方古典音乐流变的足音。
《梦幻曲》孕育着爱的萌芽,为讴歌爱情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了呼之欲出的铺垫。《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杨洋的魔力棒指引下焕发出独特魅力。钢琴主奏王心源在他的主场贵州如有神助,与家乡的交响乐团携手,出色地演奏了这首佳作。该曲主要是变奏发展的奏鸣曲形式,丰富而不离其宗的多变对演奏者要求很高。乐曲开始的短引子,瞬间就抓牢了人心。全乐队的强和弦后,钢琴流淌出华彩式的下行乐句,糯悠悠的双簧管带出温暖的基本主题,独奏钢琴热切呼应,生气勃勃地加以发展。第一乐章结束前的华彩乐段,是舒曼为防止演奏者游离主题去炫技而特意写就的,其中大量的和弦跳奏形成挑战。王心源技艺精湛、从容不迫,丝毫没有辜负这段“十九世纪最著名的装饰演奏”。第二乐章转入C大调后,大提琴与钢琴唱和,钢琴与乐队缠绵,充分展示了爱情的甜蜜。第三乐章辉煌地再现主导动机,弦乐部奏出第二主题,钢琴从舒曼偏爱的切分节奏进入,进行曲般地昂扬向上,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满满信心。王心源内心丰富却不外露,他的演奏比较内敛,正好是舒曼作品“阴影美”的再现。美中不足的是,第三乐章中当乐队先奏出主题、钢琴继承主部主题时,钢琴声有些偏弱、偏暗,整体的磅礴气势不免打折。
下半场,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贵阳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形神兼备地再现了半音阶的起伏蜿蜒,旋律线的顽皮而难以捕捉,不合规矩的和声多次变奏。拉威尔批评德彪西的配器很糟,他甚至说过要给德彪西的《大海》重新配器,但这种效果恰恰是德彪西的追求。指挥杨洋对这种独特而透明的配器、纤细的色调拿捏得分寸极好,乐队的出色发挥令人服膺。特别是木管部,时而演奏如歌的旋律,时而充当精致的装饰,色彩调配自如。长笛在半音行进中飘渺游移,异常甜美。低沉的大管呼应着淙淙溪流般滑奏的竖琴,圆号的柔和温暖着弦乐冷静的颤奏。待那优美的牧神笛声响起,宛如天籁。
对于《大海》的演绎,德彪西授权演奏者再现该作品时要精确地加以润色,杨洋率贵交忠实而创造性地做到了。杨洋对乐曲的分句、断连,以及呼吸的处理都有独到之处,乐队自如流畅地织出独特的和声语言,使音响色彩复杂、丰富而精细。他们诠释的《大海》,完全具有德彪西式敏感、温暖而含蓄的音乐气质。在杨洋和演奏家们精心构筑的音响世界里,大海醒来,海水在阳光下无常变幻,强烈的带入感使听众们找到了各自心中那一片海。
卢永康/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55.html